唐万琴,35岁,中共党员,泰州市疾控中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经验。他曾驰援武汉38天,从事流行性病学调查工作。
在防疫一线,作为流调组成员的唐万琴,或许不像医护人员那么引人注目,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他和他的队友同样是这场抗击疫情战斗的主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自2月22日‘出征’,前后一共38天,像昨天发生的事。”35岁的唐万琴,在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控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经验。 2月27日开始,他所在的流调组配合当地疾控部门,接管了武汉协和西院门诊的流调工作。流调,即流行性病学调查,是医、患之外距离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人。每天有多少确诊、疑似患者?他们从哪里来?去过哪里?与哪些人有过接触? 所有这些,都需要“流调人”和“病毒”面对面,甚至零距离,一个个去问,一件件去查,一笔笔去记,然后通过微信及时传到当地疾控中心的电脑,第一时间上网。业内,流调工作号称防控疫情中的“福尔摩斯”,看似高大上,真正做起来实则需要耗费非常大的体力和心力。“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12点,15个小时,我们几个人三班倒,厚厚的防护服穿上,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甚至上厕所都得憋着。”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微暗灯光下,唐万琴和队友像“门神”一样,坚守门诊卡点,细细排查,一个不漏。“最怕下大雨,一大,棚子里头下小雨,真冷。”冷风呼呼地灌,冻到最后,偏瘦的唐万琴双腿都失去了知觉。 “兄弟,咋样?”终于下班了,医院间或有“战友”前来精神慰问。 “年富力强,感觉能挺住!”唐万琴两手一撑露肌肉状。其实,真的很累!除了“站岗”,他每天还要打电话查病历。他所在的汉南区,当时由于防控形势严峻,尽早排查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因此,他每天需要对存量的病例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时为了调查一个病人,往往要排查密切接触者上百人,喉咙都喊哑了。”
门诊流调满双周的那晚,恰好唐万琴值夜班。“夜里有风,有点冷。”唐万琴记得清楚,是因为遇上了那位阿姨。阿姨发热,而且肺部有炎症表现,但不典型。“她看上去很焦虑,也很害怕,连问我几个怎么办。”阿姨有个大家庭:儿子、儿媳妇、两个小孙子……老人生怕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要是传染给家里人,我就是大罪人了。”
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母亲差不多大的阿姨,唐万琴心里非常难受,“都这时候了,她一点不关心自己是不是能扛过去,而是担心家人会不会被感染。”没有用程式化的方式,机械询问调查表上的问题,唐万琴开始和阿姨“聊天”,拉家常。温馨的氛围中,阿姨回答了唐万琴的所有问题。 “安全回家,耐心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好,好!”阿姨走了几步,又转身回头,“小伙子,你是哪里过来的医生啊?” “江苏过来支援的。” 阿姨激动了,“就是网上说的‘苏大强’吗?谢谢你们远道而来,辛苦啦!风大,你注意保暖,别冻着啊。” 唐万琴一双眼,瞬间热热地!
说到在武汉遇上的最棘手的工作,唐万琴坦言是为武汉市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注入“江苏智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武汉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工作都按下了“暂停键”,尤其是儿童预防接种已停诊近2个月,社区居民无比焦急。江苏疾控支援的沌阳社卫中心3月底快速恢复,凭啥? “那个点我们去了10多次。”社卫中心细微之处皆可见“江苏印记”:一楼二楼的“环线”通道改为“单行线”;接种门诊的电梯、热水桶都已停用,塑料门帘也被扎了起来,防止用手触摸的风险;疫苗接种的取号机和留观结束后的扫码设备也都停用,改为人工登记;考虑到小朋友爬楼梯可能会攀附栏杆,必须每天定时进行细致消杀…… “他们用的《预防接种健康申报单》也是我们设计的。”唐万琴说,像时间段精准预约、建立健康申报制度、扩大留观区域等措施,都是江苏预防接种门诊恢复过程中形成的好做法,积累的好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复制”到了武汉的基层社区。 那天,有位年轻妈妈带儿子来接种乙肝疫苗。留观的半小时,小男孩时不时盯着唐万琴望,还笑。“叔叔教你戴口罩好不好?”唐万琴忍不住想自己的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才2岁…… “这必然是我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因此,无论怎样的付出,我觉得都是值得的。”回忆起驰援武汉的那些日子,唐万琴坚定地说。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明泰州」,搜索「tzwwm20030701」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