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个医院工作30多年,自认为对医院情况非常熟悉。这是我离开医院六年,也是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第一次以一个普通病员的身份,与医院来了个亲密接触。
住院六天,感触颇多,随手写了个美篇,欲一吐为快。
我这次住院是因为下颌骨囊肿,需要手术治疗,于11月24号住口腔科病房。
这是我的住院床头牌,要素齐全,清晰漂亮。
刚入院的前两天,我没有什么治疗,跟经治医生请假后回家。第一天晚上9点半钟左右,接到值班护士打来的电话,问我在哪里,什么时候回病房?尽管口气稍有责备,但是还是能感觉到护士的责任感。第二天晚上同一时间,又收到值班护士的一条短信,也是查询我的位置,并叮嘱我注意安全。给我的感觉是医院管理非常严格,值班护士工作很顶真。
对住院病人严格管理,相信这不仅仅是口腔科,而是医院护理部对全体护士的严格要求。而护士们也能尽职尽责,认真执行,而不是让制度形同虚设。
乍看上去,这仅是一件小事,但窥一斑见全貌。住在这样的医院,让人有安全感,家人在这里治病,可以使人放心。
医院的学习氛围不错。
晚上七、八点钟,几位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在走廊的一张空床上练习基本操作技能。她们相互交流经验,探讨操作要领,反复磨合练习。闲聊中得知,她们是为参加医院护理部的例行考核做准备。
在我的印象中,护理管理一直很严,各种考核从未停过。几十年来,护理部主任换了一茬又一茬,从当年的顾珺、梅锦妍,到现在的冯国琴主任,这种传统一直被沿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十年来护理队伍始终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她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吃苦耐劳,已经撑起了医院的半边天。
现在的护士,学历都是大专、本科,她们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但是作为护士的基本功和优良传统始终没有丢。
不仅护士学习抓得紧,医生也同样如此。
我在办公室里看到吕春华医生,起初以为他是在值夜班,原来他是在利用休息时间做课件。说明年轻医生也是有上进心的,能够不断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昔日的同事、现在的护理部主任冯国琴正在南京出差,得知我在口腔科住院,专门联系了病区护士长缪丽萍。缪长以前在耳鼻喉科工作,她也认识我,那时她还没有担任护士长,所以以前对她不怎么熟悉。
缪长待人和气,善于交流,也很谦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她把病区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是个精明能干的护士长。
病区护士每天下班前都要交接班,这种交接班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认真细致,能够发现潜在问题。
有一次我手臂上的留置针胶布有一边脱落,我还不知道,就是缪长带着护士交接班时发现的。如不及时固定,可能第二天这个留置针就不好用了。
病区的护士上班很早,每天上午7点刚过,就下病房查看病员,整理房间,铺床叠被,每天都是如此。
我了解了一下,一个病区编制52张床,经常还有10张左右的加床,护士就只有十二、三人,工作量之大,毋庸置疑。
有时候一天十几个手术病人,虽然大部分都是小手术,可夜班护士就只有一人,连个帮班都没有。护士马不停蹄的跑前跑后,连坐会儿的功夫都没有。
年轻的护士如此辛劳,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感慨不已。
病区护士在认真的为病员进行治疗。
护士正在给需要测血压的病员和陪护人员服务
过去护士都是执行“三查七对”,现在改成“三查八对”,多了一个核对药物有效期。
护士输液、换水时,每次都要认真核对,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有效的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术后第二天,我就恢复了正常运动,在病区里找了个隐蔽的地方开始原地跑步。生命在于运动,要想身体健康,没有运动不行,也没有其它捷径可走。
手术后我都住在医院里,发现值班护士的确在晚上九点以后巡视病房,认真核查病员,这个制度应该是一直得到认真的执行。
口腔科病区除了高振然主任,我认识的医生不多,我曾咨询了有关朋友,知道病区的几个医生水平都不错,值得信赖。
我的经治医生吕春华,就是一位年轻的主治医师,我的手术就是高主任和他一起做的。
口腔科医生在查房,兵强马壮,阵容强大,人才梯队建设得不错。
口腔科和眼科同在一个病区,眼科的医生我熟悉不少,如曹国平、窦裕平、陈秀娟、汤明霞,他们见到我都主动打招呼,很是热情,给人一种“人虽走,茶未凉”的温馨感觉。
还有耳鼻喉科的徐六英主任,虽然我头上裹满纱布,像个伤兵一样,可她竟然一眼就能认出我,让我十分意外。
我这副“尊荣”,你能认出我吗?
眼科窦裕平主任带着医生一起查房,仔细的询问病员的病情
手术室的窦红梅护士长,名字非常熟悉,但是人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这次住院手术,窦长和疾控处的陈民处长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为我的手术准入也提供了方便。
我这次手术是全麻,我以前从未有过这种经历,有些紧张是难免的。
手术室护士很健谈,很善于与人交流,我不知道她的姓名,也没有问她,因为我这个人记性不怎么好,问了也不一定能记住。
她知道我是医院老职工,就聊起了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使躺在手术床上的我,紧张的情绪缓解不少。
看来,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求专业技术熟练,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样对缓解手术病员的紧张情绪大有好处。
我还要说一下手术室的担架接送员。
她们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甚至都不是医院的正式职工。但是在病员和家属的眼里,她们也是医院的一员。
即将接受手术的病员,大多有无助、无奈的感觉,进手术室之前,接触的首先是她们。接我的这位担架员,帮我理顺手术衣,扶我躺到担架床上,细心的把被子压得严严实实,防止被走廊上的风吹到。一路上担架车推得很平稳,拐弯抹角的一点也没有碰到,还时不时的关心安慰我几句。
我这个曾经的大科主任,此时得到一个最基层的担架员关心,竟然也感到蛮温暖的。
这说明手术室对她们管理很到位,培训得不错,不然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担架员,是不会表现出如此素质的。
代表医院形象的,不仅仅是医生、护士,各类工勤人员也代表着医院形象,这群人真的不能忽视。
新院的住院条件很好,病区设施齐全,到处一尘不染,开水24小时供应,还有两台微波炉供病员加热饭菜。
病房宽敞明亮,病床、床头柜、陪护椅都很高档。卫生间很干净,布局合理,扶手设置很是人性化。
个人感觉,病房已达到四星级宾馆的标准,不仅我满意,其他病员也很满意。
我院现在拥有两千多张病床和数千人的员工队伍,如此体量和规模的医院在全国也是排得上名次的。运行这样一个大型医疗综合体,院领导没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根本玩不转的。
医院各级职能部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也是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上下联动,从而保证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行。
我曾在医院从事医疗管理工作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可现状使我不得不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医院管理,难度更大,标准更高,比我们当年要复杂多了。
我在口腔科住院治疗六天,总体上对口腔科的医疗、护理是满意的,相比较之下,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一些。如果给一个量化评分,医疗可以给90分,护理可以给95分,都属于优秀的范畴。
口腔科属于外科系列,手术占据了医生不少时间和精力,巡视病房没有内科医生那么勤,这也是情有可原。
护理上比较忙,人手少,工作量大,护士拔针换水都是一路小跑,偶尔出个小瑕疵(如皮条漏水),本来就不算什么事,可护士不停的表示歉意,其态让人怜惜。
我手术当天早晨6点40分到护士吧台,向在班护士确认我的全麻手术是不是排在第一台,她说不知道,稍稍有些让人失望。当然也不排除她确实不知道,或者有其它什么原因。
总院的规模很大,高端气派,装潢考究,内部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信息化程度高,指路牌清晰醒目,分诊导诊人员到位,为病员就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上午十点多钟,护士通知可以去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处的人真多,取了个顺序号,已是622号。
可想而知,医院一天的工作量有多大,每天有多少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住院期间,护士们大都对我直呼其名,叫我陈子新,我也很乐意的接受这样的称呼。
只有责任护士吴艳叫我陈主任。
她工作很认真,富有亲和力。我观察了一下,她不仅是对我热情,对其他病人也同样如此,我并没有在她这里享受到特殊照顾。我本来就是个小手术,无需额外照顾。
我的感受和经历,应该和其他病员是一样的,比较客观、公正、原汁原味,没有额外的粉饰和干扰。基本能代表普通群众对我们人民医院服务水准的真实感受,能够真实体现医院最基本的服务现状。
这些来自基层的信息和反馈,院领导和各级管理部门平时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如果领导们也能看到这些,可能会对自己领导下的这个大型医院中的小细节多一些了解。
我今天(11月30日)已经顺利出院了,自我感觉还不错,当然以后还有一个恢复过程。
借此机会,向所有在这次住院过程中关心、帮助过我的朋友、同事,以及口腔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