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林,男,48岁,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苏州第二卫生学校(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血寄防专业,姜堰区沈高卫生院门诊部主任、检验科副主任医师。
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在基层卫生院一线工作近30年的“老兵”,石正林主动请缨,挑起了辖区内疫情防控卡口体温检测及医学观察点监测的重任。他克服重重困难,不厌其烦地测温,不辞劳苦地奔走,和同事们一起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实防线。
石正林出生在姜堰城区,是当时别人眼中羡慕的“城里人”。从卫校毕业后,他服从安排,来到地处偏僻的沈高卫生院,成了一名检验科医生。每天,他往返30多公里上班,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也有过几次调回城里的机会,但我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石正林说,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久了,会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产生感情,他越来越喜欢这个日渐美丽的小镇,“是真的舍不得走。”石正林的父母都年事已高,父亲患有严重的“老慢支”,每到冷天就发病;母亲患有糖尿病、白内障,常年需要人照顾。石正林是父母的独生子,工作以外得照顾父母。新年伊始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获悉姜堰区也出现输入性确诊病例、省市(区)已启动一级响应防控措施后,石正林坐不住了,他第一时间向院党组织递交“请战书”:“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应挺身而出,只要需要人,就让我先上!”“疫情防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经常要连轴转,不能回家。”沈高卫生院院长许霁说,“考虑到他的父母身边离不开人的实际情况,一开始我们有些犹豫,劝他想清楚再做决定。”不过,石正林说,与日益严峻的疫情比起来,家里的这点事不值一提。再说,2003年“非典”期间,他曾经在由一家电影院机房改造成的隔离点里连续呆了45天,有了丰富的“隔绝工作”经验。“只要能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分力量,再多的困难我也能克服。”之后,石正林让在超市工作的妻子请假回家照料老人,自己奔向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1月30日,按照姜堰区卫健委的部署,沈高卫生院承担S28高速姜堰北出口的驾乘人员体温监测工作。当天是正月初六,早已到班的石正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当晚9点前来到了卡口,他是该卡口唯一一名医护人员。卡口设在高速出口的收费处,四处无遮挡,人站在室外。尽管穿着防护服,但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还是让人不停地打战。眼前是排成长龙般的车辆,石正林需要请驾乘人员露出额头,手持额温枪测量体温,并依次询问是否咳嗽、从何处来?协助登记车辆信息,提醒未戴口罩的驾乘人员做好防护等。“我对那天晚上工作的情况印象很深。”石正林说,那是守卡过程中测体温人数最多的一晚,12个小时内,共检查了1450辆车,有3000余名驾乘人员从他手上一一“过关”,可将他累得够呛。在工作过程中,大多数人能配合检查。遇到不配合甚至想强行冲卡的人员,石正林配合交警反复向他们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支持。一晚上下来,举额温枪的手臂发麻,嗓子也喊哑了,腰也酸疼得厉害,他坚持着没喝一滴水,没坐一次凳子。到了早上,地上的霜银白色一片,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程。回家简单洗漱后,喝了一碗粥,他又来到卫生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白天、晚上连续作战,坚持数日后,他明显地瘦了一大圈。
2月6日起,鉴于疫情日益严峻,姜堰沈高镇亚克西酒店被指定为集中医学观察点,收住观察密切接触者。关键时刻,石正林再次挺身而出,带着行李住进了观察点。 在这里,住着治愈患者、密切接触者和疫情重点地区人员等,人数最多时达到84人,分布在3至6楼,医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石正林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爬上爬下,打开一扇扇隔离门,登记核实个人信息,安排房间,分发日用品,监测体温,询问留观者身体状况。一天下来,他的微信步数里显示至少走上两万步。喉咙说哑了,就打手势或写字交流。 一位家住蒋垛镇的大妈在这里住久了,渐渐不耐烦起来,吵闹着要出去。石正林和她谈心时了解到,大妈家里还有位中风偏瘫的老父亲,她担心无人照料。石正林随即联系了当地的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请他们过去帮忙照看。大妈终于放了心,安心地住了下来。临走时,她握着石正林的手,红着眼睛连声感谢。一位学生要上网课,但房间内没有无线网络信号,石正林主动连接了他的手机“热点”,用自己的手机网络让他上课。有个孩子想吃肯德基,他专程请人买了过来,请对方饱餐了一顿。他还建了个“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动态发布隔离要点的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大家的情绪。 隔离点需要每隔一小时巡查,逐层逐房观察。为了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节省工作时间,石正林常常坚持八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一个班下来,身上衣服湿透了,他也来不及换。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父亲先后两次住院,他都未能赶回。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明泰州」,搜索「tzwwm20030701」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