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姓,公安是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不断在发扬光大。工作中,城中派出所秉承“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理念,紧盯辖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创新警务方法,优化服务举措,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城中辖区少数民族群众人数众多,常因语言沟通、民族习俗等差异引来矛盾纠纷,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问题,密切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在市公安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城中派出所创新建立“石榴籽工作室”,主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上学、就医、租房等问题,并在派出所服务窗口开辟少数民族群众办理业务“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在泰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为少数民族群众异地办理身份证件72份,协调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为群众生产经营办理证照41份,排查各类风险隐患130余起,辖区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下降40%。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公安报、江苏法制报推介。
打造上门服务“背包客”。紧紧围绕解决窗口服务时间限制、地域限制、群体限制三大难题,创新推出“户籍背包客”服务品牌,将日常户籍窗口服务转到移动端,为辖区老弱病残困群众提供优先办理、错时办理、主动上门等个性化服务,并且不断拓展“户籍背包客”外延,将“户籍背包客”升级为公安行政服务“背包客”,2013至2020年期间,仅“户籍背包客”上门服务就达到了2500余次,工作成效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在全局推广应用,服务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法治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
建立纠纷多元化解“前哨站”。由派出所牵头,依托“派驻式”人民调解室,与3家律师事务所建立起合作关系,邀请辖区内12名热心公益的威望人士组成“民间调解队”,配套建立起矛盾纠纷处置的回访、考评、通报机制,最终形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多元融合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依靠这一模式,近三年来,派出所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1%,一名调解员被司法部评为“全国金牌调解员”。
架设警民融洽“连心桥”。积极开展“历任社区民警回娘家”“便民服务小贴士”“警民一家亲,居民邻里节”等系列活动,组建“梅派女警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爱心助老、文化汇演等活动,与辖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结对帮扶,给予亲情关爱、生活关心等服务,拉近警民关系;同时以“速度+态度”、“规范+高效”为标准,全面开展系列特色警务室建设工作,打造“网E钟楼”等一批亮点警务室,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快捷的公安服务,以警务服务“零距离”实现警民沟通的“心贴心”。
当好群众安全“警卫员”。以辖区财富广场为试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针对该广场商户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设施老化等问题,充分发挥街道、消防等职能部门联动效能,灵活运用科技手段,组织推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队伍、物业公司、居民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治理,先后开展80余次现场督促和整改,有效排除广场消防安全隐患,促进广场内部管理规范,通过“共治+智治+自治”的“城中模式”为辖区群众营造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近两年来,辖区未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