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作为传统的端午应节食品备受大家喜爱,乃至一年四季市场都有供应。包粽子的苇叶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粽子的种类繁多,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近两年新创水果粽、果仁粽等等,味道多样,适合每个人的不同口味,让人欲罢不能。虽然粽子美味营养,但并非所有人群都合适。那么,粽子应该怎么吃才比较健康呢?
粽子使用的糯米黏性高不宜消化,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咸蛋黄也可以改为鹌鹑蛋,也是很好的选择。 因为包粽子的工序比较繁琐,一般家庭包粽子总习惯一包一大锅,结果导致端午节前后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再来一杯茶水也能很好地消食。 粽子含有许多糯米,粘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此类人群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少油、少肉的粽子,吃时可搭配一杯红茶或姜糖水,既可暖胃,又可解腻。 粽子里的糯米血糖指数是87,血糖不稳定的人吃了易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如果粽子中加入了红枣、豆沙则含糖量更高,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应少食或禁食。建议此类人群选择什锦水果粽子,或者含有粗粮、薯类、少油、少盐的粽子,吃时搭配蔬菜一起食用,以平衡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并且粽量要少,避免血糖升高。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进食粽子后,糯米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建议此类人群选择少糯米粽子,以粗粮、杂粮、薯类为主料的粽子,尽量少吃,吃时搭配蔬菜水果,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某些粽子含有肉、蛋黄、红枣、海鲜等,这类粽子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的食品。患有心血管病的人食用,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建议此类人群选择少油、少肉、少盐的粽子,量不宜多,吃时搭配蔬菜、温性水果一起吃。 某些粽子成分有鱿鱼、干贝、鲍鱼等海鲜类食材,这类粽子属于高嘌呤的食品,痛风患者应避免食用。建议此类人群选用不含海鲜、鱼、肉类的粽子,粽子要充分加热变软才能吃,同时要多喝水,使尿液得以稀释,促进尿酸的排出。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搜索「tzsywxpt2014」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