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对语言文字领域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走过70年,甲骨文发现1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收官,语言扶贫攻坚克难。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等语言需求,以及智能时代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构成多彩斑斓的语言生活图景。国家语委皮书系列从不同角度及时关注、立体呈现。白皮书纵观事业发展全方位报告,绿皮书聚焦语言生活热点问题深入研究,蓝皮书反映领域学术前沿汇聚成果,黄皮书关注近年来世界语言生活最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今年皮书系列再增两个新成员,语言服务皮书专题报告,上海地方皮书介绍上海语言使用和语言生活状况。总体上看,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展现蓬勃生机。主要有六个特点。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19年“热”度不减。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致贺信,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贺信强调要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甲骨学人带来“最温暖的激励”。孙春兰副总理主持召开纪念座谈会。国家语委联合多部门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专题文化展、组编《甲骨春秋》纪念册、制作播出纪录片,构成全方位宣传展示的“组合拳”,在社会上掀起“甲骨文热”。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迎来春天。《语言战略研究》设立专栏,反映学界心声,专家呼吁要珍惜汉字、热爱汉字、敬畏汉字,让古老汉字焕发出时代风采,让中华文明和汉字文化永续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华民族智慧。
国家语委重大基础资源建设项目“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标志性成果——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上线,从“形、音、义、码、用”5个维度全面呈现古今汉字的各种属性,成为汉字教学研究及文化普及的重要平台。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发布首批12款字体,受到社会关注和喜爱。2019年,“甲骨文热”和汉字研究应用延续中华文脉,构筑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语言文字事业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民生福祉,围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科学保护语言资源、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不断创新理念、拓展视野、深化内容,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语言规划。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语委依托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语言文字事业成就展”,编写采录“口述历史——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70周年发展回顾”,出版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70年纪事和画册。学界深入开展新中国语言规划史研究,总结经验,展示成就。不忘初心展望未来,国家语委启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新使命与发展方略研究”,系统研判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谋划新方略、探讨新举措。
中国特色语言规划扎根中国语言国情,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建设。放眼世界,德国颁布新版德语正字法、以色列将希伯来语正式确立为官方语言,拉脱维亚进一步强化国语地位,哈萨克斯坦启动文字拉丁化改革等等,各具语言国情特色,体现了语言规划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联。
中国始终秉持语言资源理念,开展系列保护实践。2019年顺利完成为期5年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共完成1712个调查点,超额完成总体规划的14.3%,调查范围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份和123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实现工程建设预期目标,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2019年,《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30卷出版,与2018年出版的20卷《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以及汇聚调查数据的“中国语言资源库和采录展示平台”形成系列重要标志性成果。
语保工程的显著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积极借鉴。2019年2月21日第20个“国际母语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成果性文件“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语保工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关学科发展,普及语言资源理念,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批准,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2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先进个人。语言资源理论建构及中国实践、语保工程成效经验等成为2019年学术热点,《语言战略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学术杂志专题研究。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是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理念。2019年学界关于国家语言能力的研究取得进展,理论建构在争鸣中不断深入和创新,分领域语言能力研究不断拓展。特别是“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研究,其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在2020年初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专家学者和有关企业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先后研制发布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系列语言服务产品,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也呼吁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
对外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国家语委等加强中央文献外译工作,继续实施“中国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等工程项目,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新格局。学界就外交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进行了深入探讨。
语言传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2019年我国召开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成立由首批21家发起单位组成的全球中文学习联盟,“全球中文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汇聚各类中文学习资源,打造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中文的网络学习环境。平台聚焦海外中文学习者,完成国际版手机移动端APP研发并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支持中、英、日、韩、俄、泰六种语言(今后还将不断增加语种)。截至5月底,平台累计用户64.7万人,覆盖152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如何“提升中文的功能和国际地位、促进中文在国际社会的使用”引发学界更深入的思考,关于中文国际传播模式路径、动力机制等理论建构日趋成型。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语言文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正式开播;国家语委设立重大科研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状况及规划研究”,全面调查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针对大湾区多语言、多文字的语言生活特点,分析语言服务需求,提出大湾区语言建设规划。
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随着冬奥时刻日益临近,国家语委联合北京冬奥组委以及北京、河北等地语委,深入实施《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冬奥术语平台”V2版交付使用,“北京冬奥项目知识图谱资源及问答系统”上线发布。学界就冬奥会语言环境建设、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调研,提出外语人才培养框架和志愿者培训方案。
特殊人群语言服务。国家语委、中残联发布《汉语手指字母方案》,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出版《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推动国家通用盲文在出版物中应用。学界呼吁加强“特殊人群语言规划”研究,加强针对聋人、盲人、语言障碍儿童、语言蚀失老人等语言弱势人群的语言服务。
今年的语言生活皮书系列再添新成员,《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正式推出,是国内首部专题性语言生活皮书,分领域、分区域、分人群对语言服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纵观世界,日本、韩国、美国、智利等国从法规制度、人员机构、社会组织等方面构建语言服务体系,关怀聋人、盲人、国际移民等语言弱势群体,为我国进一步加强语言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家语委指导开展“汉语盘点2019”活动,指导编写《网络语言蓝皮书》,加快《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立法进程,加强微语言治理,积极引导社会语言应用。
年度字词、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等映刻时代印迹,折射家国情怀。2019年的中国,喜迎盛事,行稳致远。七十华诞,我和我的祖国并肩前行,共享荣光;国庆阅兵,“东风快递”硬核亮相,展现实力。“融”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创新之路,“减”是激活社会活力的明智之选。5G时代,链接未来,唯有创新才能领跑;革新思想,聚合文化,唯有学习才能强国。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催生语言热点。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民生热点,京沪不同的垃圾类名引起热议,围绕垃圾分类,产生了指示牌、表情包、儿歌童谣、春晚小品等新的语言产品。2019年,央视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以当日播发的《新闻联播》为基础,用清新通俗、年轻化和个性化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深受观众喜爱。2019年是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QQ面世20年,网络语言从“小众”到“大众”再到“分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正在消解,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
非同寻常的2020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教育部、国家语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文化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