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春,字忠孕,公孕,泰州人。他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丙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兵部员外郎,郎中,官至浙江布政司参政。参与修撰《崇祯·泰州志》,著有《守官漫录》(5卷)。他既是一位历史学家、诗人,也是明万历崇祯时期一位注重言行政事的好官员。
此诗首联便气势不凡,登高望远,只见残阳如血,远处天地苍茫,仿佛与海天连接在一起。不但写了眼前的实景,实则还交代了望海楼名字的由来。
颔联,千家井灶,暗言海陵人烟稠密,有“参差十万人家”之势。家家户户打井水做饭,炊烟袅袅,将古城连成一片。万里帆樯,则云泰州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且盐业发达,船只众多。登临送目,万里之外的盐船沿着古盐运河浩浩荡荡往返家乡。
颈联,运用“秦鞭驱石”与“汉弩射波(潮)”的典故,读来使人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意境。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秦始皇派出的神仙鞭打石头造海桥的传说早已远去,汉代列阵强弩对着潮水射击的英雄气概也只是听说罢了。
尾联,通过上面的层层铺垫,才道出登临的心境:寂寞,希望更多才子登临。“元虚”亦作“玄虚”,“掞藻”即“掞藻飞声”,指施展文才,声誉远扬。迄今为止,有多少过客登临此楼,其中可曾有一位玄妙清虚声誉远扬的才子呢?
望海楼旁,一直是古海陵贡院所在。人们寄希望于望海楼能给学子们带来好运。通读以上诗篇,不难找到共同点,那就是泰州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人才的重视。望海楼,正是要警示当地人始终要有大海的胸襟,培养本地青年,接纳各方人才,共建祥泰之州。
如今,登上30多米高、宋建风格望海楼,则有长风浩荡,慷慨而歌,有东临沧海之气势。纵目远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东有梅园、桃园,南有三水湾、柳园,西有文昌阁、文峰塔和南山寺,可谓众星拱月,高耸的千年楼台——望海楼,最终成为一座城的文化坐标,引领泰州文化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