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28|回复: 0

凭借《清平乐》出圈的范仲淹,到底与泰州啥关系?

[复制链接]

2751

主题

2752

帖子

3282

积分

发表于 江苏泰州

Rank: 8Rank: 8

积分
3282


泰州市文旅集团唯一指定官方公众平台

100822q5f2bh6n2752c655.jpg

前段时间

电视剧《清平乐》

让太多人大呼“真香!”

不少爱诗词的朋友,也着实过了一把瘾

因为剧中有几位我们最熟悉的宋代文人

晏殊、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

提到范仲淹

不少网友都戏称

这是一个让我们头疼的男人

100823b2oozea2fha28f8o.jpg

100823f0mijnomd0rdmond.jpg

《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确实,当年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咱们背得确实很辛苦。但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多经典。

100823lh2jquaxiq332klz.jpg
100823tk8k8rg8bmnnzr9v.jpg



REC




范仲淹在泰州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34岁的范仲淹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第二年升迁大理丞,仍知令兴化,直至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冬,因母亲去世而离任,先后宰令兴化五载。范仲淹在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为古代泰州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00823jtsr2k2q22b8fsfr.jpg







100823den1txn00c14m22j.jpg

范仲淹与古代泰州政治文化





范仲淹在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吏治严肃,政治清明,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他在兴化招流民,勉农耕,轻徭赋,赈灾荒,人民有口皆碑。其突出业绩是组织民众修筑捍海堰。

古代泰州东部沿海的捍海堰,原为唐大历年间淮南节度使判官李承任内所筑,后为潮汐荡没。宋天圣初,张纶知泰州事,范仲淹监泰州西溪盐税,见海潮涨漫,民田卤斥,遂提议修筑海堰。经张纶举荐,范仲淹“令兴化,董其役”。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秋,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积工垒石,于次年春修建成长一百四十三里、基阔三丈、高一丈五尺的捍海堰,并建有草埝、苇港等十多座石质水闸。堤成后,“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至伤禾”,以堤分界,东盐西稼,堤内百余里间,泻卤之地尽复为良田,彻底改变了古代泰州东部沿海及其兴化的经济结构,即由以制盐为主变为以农业为主,使农耕文明得以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00823tmsw1jfakrwqft1t.jpg

范仲淹在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不仅政绩显著,为古代泰州政界树立了“勤政”为民的典范,而且为政清廉,为古代泰州政界树立了“廉政”的文化风范。

范仲淹说:“天下之政,唯有贤者用,方可序而不乱;天下之忧,必有贤者出,才能安而不躁。”又说为官以清廉为本,官官之间应该“濯缨交进,束带相见。”在他推行的庆历新政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事关吏治“明黜陟”、“择长官”的举措。而这对有着长期地方吏治经历的范仲淹来说,是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的。他在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期间,以自己的端方廉正表率作用,为后世官任泰州及其兴化者树立了榜样和楷模。

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范仲淹在兴化海滨踏勘时,“感士庶之谆谆爱戴”,挥毫为白驹关帝庙写了一篇碑记。文不长,核心一句即为“愿后之居高位者尚其体侯之心以为心”。这句话如同他亲自构筑的兴化沧浪亭和梅花岭一样,给后来者摆下了一道试题。经历代增建,这道千古试题愈加明朗,化成了自兴化沧浪亭到县衙梅花岭之间的一条吏治文化线路。兴化古县衙前木栅门上一匾赫然:“文正流风”。其“文正”即范仲淹,“流风”意流韵。明代初年,以“宋参知政事前兴化知县谥文正范公仲淹”入祀名宦祠,附祀大成殿。在这种浓郁的吏治文化氛围中,自北宋范仲淹到清代魏源,在兴化形成了一条清官文化链。

100824jp9u6quqx2p99zsq.jpg




范仲淹与古代泰州诗歌文化

100824dgp6hza4qqhp22c3.jpg




范仲淹在泰州,除了修筑捍海堤堰的壮举之外,在文坛上也留有佳话。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应滕宗谅之邀,为湖南岳阳楼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却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与滕宗谅(滕宗谅即《岳阳楼记》中“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最早以文相交正是在泰州。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和滕子京同登进士第。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同到泰州,范仲淹任西溪盐监,滕子京任州府通判,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又结识了泰州人胡瑗、周孟阳和随父来泰州的洛阳人富弼,皆意气相投,遂成莫逆之交。这时范仲淹35岁,滕子京33岁,胡瑗31岁,周孟阳24岁,富弼20岁,是一群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以后都走出泰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留名青史,乡人称“五贤”。

100824tz2u3ah3kzk9cyxs.jpg

范仲淹奏表

当年,滕子京任职泰州时,其职务仅次于州守,掌握实权。他生性洒脱,好郊游,故在州署内建文会堂,作为五人经常聚会之所。原建筑已不存,所幸《崇祯泰州志·艺文志》保存了范仲淹一首文会堂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犹可仰见当年诸贤高远的风怀。范仲淹在此作中写道: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诗书对周孔,琴瑟视羲皇。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一学许周查,三迁徐陈唐。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德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俱激扬。栽培俱桃李,栖止俱鸾凰。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独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此诗收入《范文正公集》,诗中所提到泰州的具体人和事被删去,但泰州志中被保存下来。诗中所提到的几个姓氏,都是泰州本籍的名人。

这不是一般的唱和诗。五人中范仲淹年纪最长,当是应滕子京之邀,特为文会堂建成而作的开宗明义的序诗。此诗贯穿了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和积极奉献精神,核心是“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可见文会堂不仅是以文会友的沙龙,也是传播儒学的讲堂。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次年,即在泰州修建文会堂的二十三年后,又在岳州重修古唐遗存岳阳楼(岳阳楼原为岳阳西门城楼,相传三国吴鲁肃于此建阅兵楼,唐天宝以后其名渐著,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均有咏岳阳楼诗),仍请范仲淹作记。这时他们都已50多岁了,相知益深。范仲淹已登宰辅,正推行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前的一次重大改革,遭贵族官僚激烈反对,同时变革兵将制度,以提高抵御西夏的战斗力,亦多阻碍,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思想和意志更加坚定。范仲淹因故没能参加新修岳阳楼的落成典礼,但寄去一篇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写景,抒怀,言志,其思也广,其忧也深。归结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千古名作曾激励了后世多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从泰州文会堂到岳州岳阳楼,从“君子不独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忧乐观一脉相承。

100824oeahyua4ehfchvqd.jpg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泰州文会堂相聚的“五贤”中最年轻的富弼,后亦为名相,也是范仲淹失败了的新政的积极支持者,曾被罢官。周孟阳和滕子京皆官至天章阁待制。周孟阳在泰州做了不少公益事业。滕宗谅每到一地,必增添一些人文景观,曾以滥用公款遭弹劾,及卒,家无余财。更有胡瑗,为北宋理学先驱,大教育家,大音乐家,经范仲淹推荐,以布衣入朝,校正钟律,制定雅乐,主讲太学十余载,凡进士出身官员半为其弟子,天下师从。

后人叹曰:当年泰州文会堂,只为州衙小小一角,而其文化体量何其大也!曾经活动其间的人物,一个个实践了各自的理想和抱负,辉耀于历史星空。作为建筑物,早为千年沧桑湮没,诸贤的思想、风貌和著述,则成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与世长存。




100825m1ggd999zl7ahjdd.jpg

范仲淹与古代泰州教育文化





范仲淹认为,“国家之忧患,莫大于缺乏人材”,他十分赞同胡瑗所说的“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因而他十分重视教化和办学。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在兴化沧浪河畔创建兴化文庙,祭祀大教育家孔子。在庙内设立第一所官办学校———学宫,以儒兴学。范仲淹创建的兴化学宫是全国最早的学宫之一,比他日后官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诏令天下兴办府州学宫的“庆历兴学”要早上二十年。

100825er2yfrj7t02h7ph8.jpg

范仲淹《远行帖》

范仲淹一辈子都重视学习和教育。他从艰苦中走来,自幼孤贫,“断齑画粥”“芦管书沙”的故事激励了若干后人。宰令兴化时,建学宫、施教育;离开兴化后,又曾随晏殊专门办学。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兴化学宫,培育了许多人才。自宋以来,兴化学风盛炽,人才辈出。历史上仅进士就出了一百多位,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这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是不多见的。更何况,出了如施耐庵、陆西星、宗臣、郑板桥、李鱼单、任大椿、刘熙载这一长串文学巨星。更有李详、李继侗、喻兆琦、钮经义、李德平、朱亚杰、王振义等那么多近现代学者和院士。

明初兴化县衙西移,当年范仲淹为令时的宋代古衙“明为主簿署,裁缺为县丞署”,到了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382年),县丞亦裁缺、古衙闲置。十四年(公元1834年),因洪水浸圮原先筑于拱极台上的昭阳书院,地方呈请,便以古衙改办书院。为表达兴化人民世代景范之情,命名为文正书院。书院“上房三间”,中奉至圣先师,旁奉范文正公,正屋以西刚好是梅花岭,范公读书处。主厅命名为文会堂,知县龚善思在一篇《记》中十分敬佩地说:“文会堂课士旧额至令犹深人仰止之思焉”。堂中一副柱联则完整地表达了兴化士民对范仲淹的景仰和景范办学的宗旨:“是前贤听政之,尚有风流余韵;为后学会文之地,定多益友良师。”文正书院曾培养出很多历史名人。被中国文学史赞誉为继曹丕、刘勰以后第三个里程碑的《艺概》的作者、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就在这里完成了少年时期的学业。创办文正书院的同时,又在范公祠中设景范书院和范公祠社学(后改学堂)。清末变法,科举制度取消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范公祠首设兴化教育局。文正书院改办为文正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文正书院设县立初级中学,这是兴化近现代数十座中学的母体和肇始。

100825cjvso6qt0kvtzkk5.jpg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在古代泰州西溪及兴化为官时间虽短,官衔不高,但贡献很大。他倡修捍海堤堰,造福古代泰州里下河水乡人民;他勤政廉政,提倡为政清廉;他创学宫,建书院,开启一代文风。由此可见,一个地方为官者的政治理念、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执政能力,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





end •

编辑 | 开慧


来源:泰州知道。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泰慢之旅”或联系小编电话:0523-86193498,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慢之旅」,搜索「TZWLJT」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