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不久,为了彻底根治水害,造福人民,从1951年冬到1952年春,130万水利大军,开挖了一条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为淮河打通了一条入海道,减少了里下河的水患。泰州所属区域内的民工,参加了当年治淮工程。
1953年,在泰州城西北都天行宫旁,兴建泰州船闸,结束了自明初以来上下河相隔560多年的历史,里下河的船只通过泰州船闸可以通江达海,苏南的货物也可从泰州船闸直接运往里下河。苏北阜宁、盐城、兴化、大丰、东台、溱潼等地区的客轮,相继通过泰州船闸,经高港往来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泰州作为里下河门户的地位更加突出。1966年泰州船闸又经扩建,原闸北段闸室加长100米,过闸通航能力显著增加,经济效益随之大大提高。
1957年,泰州到龙窝的南官河航道进行整治,全长20.52公里,挖土方136万立方米。1964年南官河从周山河到寺巷口再次整治,全长12公里,2.2万人参加,挖土10万立方米。1959年周山河工程开工,西起南官河,东至西姜黄河,全长26.5公里,用工8万,挖土922.5万立方米,受益农田40万亩。1960年通扬运河疏浚,历时42天,完成土方126万立方米。
1957~1960年,西城河大浦头建涵闸,通往稻河头的臭沟头;东城河觉正寺与原食品厂附近,分别建涵闸通智堡河与草河。3处从城河通往下河的涵闸,使数百年相隔的上下河水得以贯通,稻河、草河及智堡河水质得到很大改善,沿河群众从此用上了由城河流来的上河水。
1958年,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通扬运河,因河面较窄,船舶运输困难,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进行拓宽,通扬运河浚通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沿河有宜陵、泰州、姜堰、海安、如皋诸城镇,拆迁任务大,后以泰州赵公桥为河中心,另开一条新河,向东经姜堰至海安,向西经宜陵折向芒稻河。新河线地势低、村庄少、拆迁费用低,全长69公里。为区别新旧两河,新河名新通扬运河,旧河称老通扬运河。1968年,新通扬运河泰州境内西至界沟,东至泰东河口全长11公里河段,又拓宽加深。
位于泰州市与扬州市交界处引江河,是一项特别重大的水利工程,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取水口。该工程南起长江,北接新通扬运河,全长24公里,河底高程负5~5.5米,河底宽80米,过水能力每秒600立方米,沿线兴建10座跨河桥梁,总投资近12亿元,1999年9月竣工。泰州引江河的建成,拉近了泰州与长江的距离,形成江城一体的城市新格局,增加了南水北调的供水能力,提高了里下河地区和通南地区的灌排标准,促进了苏北地区航运发展,为改善水质、沿海冲淤保港、实施滩涂开发提供了充足水源,是一项以引水为主,灌溉、排涝、航运、生态、旅游综合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泰州的母亲河。
泰州城东南原沿河乡,有一条北起老通扬运河,南接翻身河用于农田灌溉的引水河。地级泰州市成立后,城市迅速扩大,原河两边的农田成了新区里的住宅区。市水利部门为优化城市水环境,对此河进行拓宽、浚深、南进、北延的改造,在原有2710米的基础上新开2350米,并穿过老通扬运河向北连接上护城河的东南月河,除引、排、航功能外,还增加了文化旅游功能,成为东城河景区南延的水上旅游新干线。新河设计采用了大直小弯、大河小湖、大绿小岛、大水小山、大土方小建筑,大文化小景区的理念,以凤凰命名,沿河设置了以凤凰为主题“百凤晴云”“天凤回眸”“凤冠溢彩”“鸾凤呈祥”“有凤来仪”“凌云观凤”“凤祥泰州”以及“樱岛春晓”“碧血莲池”“银杏飘金”“治水情深”等景点,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地级泰州市组建后,市水利部门又在堵塞了几百年的鲍坝破坝建闸,使东城河二水厂的水得以从鲍坝流向下河,极大地改善了水质。为从根本上解决泰州500万人民的吃水安全,市政府从高港永安洲前的长江里,引江水进入泰州,使泰州人直接喝上真正的长江水。
新世纪以来,泰州市为开发护城河,发展旅游,城河两岸新建了望海楼、文会堂、清风阁、桃花园等景点,修建了古城墙,保护了宋代砖砌的地下工程,复建了孔尚任寓居泰州的古迹——陈庵,又新辟了三水湾景区,使城河成为国家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