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泰州凤城河桃园景区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建筑群落,那就是陈庵。陈庵,又名藏经禅院。原坐落在泰州东门大街文天祥祠对面。庵是明代陈氏侫佛的一所家庵,当年一定是非常显赫的。此庵建造得非常壮丽,原有楼五楹,观其楼额门榜,一为“勋贵盖当朝”,又一为“翰墨擅海内”。史料记载为魏国公徐达题,大书法家董其昌书。但是陈庵的声名还是与一代戏曲大师孔尚任的联姻而远播的,此庵也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 陈庵,当年孔尚任曾居住在此,这里便成了“孔尚任旧居”。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孔尚任出任钦差,协助工部侍郎孙在丰来泰州一带治理淮安、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淮南七邑的水患。据邓孝威《湖海集序》称:“先生以疏浚海口之役,浚黄河,越射阳,下萸湾,入海陵。继移昭阳,驻草堰,遍历诸场亭。”可知孔氏当时先驻节泰州,后迁兴化。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始离泰州。在这三年之中,他大部分时间住在泰州。《湖海集·山海诗集序》中“予出使三年,居海陵者强半”语可以证之。
孔尚任治水期间尽忠职守,备尝艰辛。后因官场治水方案发生分歧,孙在丰的治水方案被否定,孙受到降级处分,致使“下河前工,付之东流”。孔的满腔热情被冷酷的现实弄得化为乌有、烟消云散。在官场上是越做越冷,生活也越来越苦。在泰州,他原居住在州署内,后来被迫迁至陈庵。而当时的陈庵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座“藏经楼”,连围墙也没有。栖身于破庙之中,出无车,食无鱼,一天三餐总难以维持,只好减去中午一餐,后来竟然一天只吃一顿,无奈之下只有向别人索米、乞米、告贷,甚至当掉“朝披夜复足”的老羊裘来支付仆人的工钱。 孔尚任当年居住在陈庵可谓穷困潦倒,但对他的戏剧创作确有了一番感悟。在泰州,他常与当地社会名流、文人学士交游甚密,诗酒流连。清朝初年,乾嘉盛世,泰州文化繁荣、经济发达,骚人墨客辈出。当时冒襄、费密、邓孝威、黄仙裳等辈云集泰州,皆诗名著于天下。孔氏与之唱和切磋,交非泛泛。孔尚任在《山涛诗集序》中说:“海陵枕吴楚之交,右淮左海,黄河带其北,大江襟其南,其中为地,纵横不过三百里,而诗人先后相望,习为家学,一时能诗之士,倍出十五国。”当时戏曲在泰州尤为发达,清初泰州官宦门第,喜蓄优伶,家班之多,阵容之大,突出冠时,名流过往,演出频繁。其家班代表首推俞锦泉家女昆部。俞家世代为官,其居住本邑下坝地区,有园,名“渔壮园”。园中有池,中建舫亭,供演剧用。孔尚任在泰州与其过从甚密。俞锦泉蓄有“粉白黛绿不知数”的“女部”,孔氏曾称之为“俞君声伎甲江南”。孔氏常常应邀至“渔壮园”观剧,耳濡目染,且常与昆剧专家为伴,私交极深。所以在他创作经典名剧《桃花扇》当然会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当孔尚任写了《桃花扇》亦在渔壮园首演,并且边演边改,直至定稿成书。
在泰州,孔尚任与一批明代遗民如冒襄等交往甚密。冒襄与侯方域同为明季四公子,而侯方域又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孔从冒处所得南明兴亡史料十分丰富,亦丰富了他创作《桃花扇》的素材。孔尚任在陈庵写作经典名剧《桃花扇》以及这部剧作当年在泰州首演盛况。
陈庵的山门高悬着《孔尚任旧居》的匾额。孔尚任当年所书的《陈庵记》镌石而立于门殿之中。两层的藏经楼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烟香缭绕、梵音习习,俨然是一座清修的道场。藏经楼的西侧与陈庵连为一体的是一座花园,又称为“怡园”。那三友亭、听雨斋、桃韵轩,雅居园内,徜徉其中别有一番佳趣。园中的那座小桥还专门用孔尚任的号命名为“东塘桥”,让人们把陈庵与大戏曲家孔尚任以及文学经典名作《桃花扇》连为一体了。 范观澜,江苏泰州人。曾毕业于笫二军医大学并就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所。当过兵、做过医师、任过公务员。著有散文集《泰州情缘》《真情回眸》《悠悠稻河情》《杏蕾初绽》《寻踪名僧的摇篮》《江淮梵音》等。著有评论集《瞬间缘聚》。采用简繁两种字体在海内外出版长篇文学传记《成一法师传》。并著有《江淮名刹泰州光孝寺》《泰州佛教》《中国佛教发展史(述略讲义)》。编著《华严文汇》上下册等多部宗教文化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发表《泰州——名僧的摇篮》《当代海外华人佛教与泰州》《百年华严弘扬传承的泰州情愫思考》《范仲淹、胡缓与泰州地域文化影响的研究》《〈岳阳楼记〉与泰州的因缘研究》等百余篇学术论文。曾在《大公网》《泰州晚报》《我的泰州》等多种媒体开设散文随笔专栏。其作品多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文艺奖、稻河文学奖以及台湾征文佳作奖等奖项,命名为“范观澜佛教文化工作室”。名入《二十世纪世界佛教人物大辞典学者篇》。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泰州秋雪湖国际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吉祥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