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2020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将在7月7日至9日举行。眼下已经来到了备考的最后阶段,关键时刻,名师来支招,助力迎考。今天来看看这位历史老师的建议吧—— 距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容易进入“瓶颈”期,如果教师换一种思维去引导,学生换一种方法去学习,不仅使我们在这一阶段感到充实,而且会使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
具体讲,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变通。
基础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解题的钥匙。在最后阶段,巩固基础知识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平时我们的做法是按部就班地背诵、记忆基础知识,但临近高考,感到乏味甚至容易遗忘,可改变一下方法:
一是“关键词”提炼法。将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提炼成几个关键词,如“洋务运动”,关键词有:19世纪60-90年代、自强、求富、机器、军工、民工、教育、近代化、官办企业等,这样不仅方便记忆,又能“直击”高考试题材料中的关键词;
二是问题引领法。通过查阅以往的试卷或作业,以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导向,回归教材,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巩固,这是查找“漏缺”的有效手段;
三是快速翻阅法。快速翻阅能增加复习的频率,同时可增强信心和成就感。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和学生要注意哪些呢?
从教师层面看,首先,要将教材知识点明确,并指导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其次,要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查漏”,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相互检查,通过检测性的试题暴露等;再次,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快速高效地巩固基础知识。
从学生层面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计划性,制订书面计划,将识记内容化解到每天的每一个时段;二是全面性,要细心关注平时学习的一些“死角”,如教材的注释、地图、图标、小字补充内容等;三是合作性,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如关键词的提炼可实现资源共享并相互补充。
高考主观题一般都以一主干知识为切口,所给材料内容多,跨度大,但主旨鲜明。所以必须构建清晰、简明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网络已经构建,但在高考前,有必要转换视角重新梳理知识网络,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们可考虑以下视角转换:按时序梳理、按史观梳理、按性质梳理、按内容梳理、按阶段梳理等。
从教师层面看,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明确专题和梳理视角;其次,要指导学生自主梳理的方法,明确梳理要求;再次,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交流整理资料。
从学生层面看,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要关注教材的目录、章节的标题,要用主干去串联知识点;二是注意跨章节的纵向联系。许多主干知识涉及的内容是跨章节甚至跨教材的。必须要有意识地去联系、去梳理。三是注意跨模块的横向联系。要关注某一阶段中外联系及相关模块的联系。
审题能力、解题技巧、解题规范等都是解题素质的具体表现,直接决定了考分的高低。在高考前,要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解题素质,尤其是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的方法规律、解题技巧和得分技巧。
从教师层面看,首先,要精选往年高考试题让学生“如临其境”,并归纳出当前高考常见的几种题型和解题要领,如选择题可归纳为“本质特征”型、“表格数据”型、“情境再现”型、“图画•漫画”型“时事•热点”型等,小论文答题指向可分为“概括观点并论证”、“论证材料观点”、“就材料观点论述你的观点”等,这些题型都是有解题“套路”或解题格式的,要总结并形成这些题型的解题要领;其次,要引导学生温习错题并反思总结;再次,要在学生错题基础上编制变式题目突破知识记忆与理解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强化解题规范。
从学生层面看,一要重温错题,将平时尤其是几次大型考试中出现的错题一一重温,分析错误和失分的原因,从阅读题目、审题要领、解题技巧、解题规范、书面整洁等方面落实纠错的策略和措施;二要精做巧练,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针对自己薄弱环节、指向高考命题方向、符合高考考题特征的题目进行训练,注重解题规范,锤炼心理素质;三要注重提炼,要从典型试题的解题过程中把握各种题型解题的方法、规律,并升华为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提升解题素质。 作者:卢春建,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教育发布」,搜索「tzjywx」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