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 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史有儒家三圣之名。但翻阅史书,却总能看到有关司马光“抠门儿”的描述,就连苏轼也写过“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的诗句来形容司马光的“抠门儿”,我们都知道,司马光二十岁入仕,做了四十多年的官,且不说仁宗施行的高薪养廉制度,单说朝廷对司马光的赏赐,数量就颇为可观。如嘉祜八年三月,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元丰七年十二月,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赏与银、绢、衣和马”等等。哲宗即位后,垂帘的宣仁太后也没少给钱给物,他怎么会没钱? 但司马光真没钱,史料中记载的几次赏赐,他都没要。仅有的一次,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获得近千缗,他左手进右手出,将全部所得交给谏院作公使钱了。他在洛阳有职田三顷,老伴儿张氏去世时,因为没钱办丧事,养子司马康和亲戚都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说要节俭,别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典当了这块地草草办了丧事。这便是 “典地葬妻”这一典故的由来。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华靡。为官四十余载,位至尚书佐仆射兼门下侍郎,但他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份之财。司马光的宅第简陋,仅可蔽风雨。由于夏日酷热难当,司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室以避暑,这与宣徽使王拱辰的豪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洛阳百姓戏称为“王家钻天,司马入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司马光不仅自己以俭养德,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独子司马康。一篇《训俭示康》,言之谆谆。按史载云,司马康“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
▼ 司马光因克己而寡欲,因寡欲而廉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今说廉政,我们更要以此为鉴,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市中医院」,搜索「tzszyy0523」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