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不久,一条新闻上了热搜:15岁女孩买手机不成,当街暴打母亲。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女孩打工攒了4000块,让母亲带自己买新手机。母亲本来答应了,到了手机店,却觉得修修可以用。不仅反悔了,还要拿走女儿辛辛苦苦攒的钱。她蹲在地上,无助地大哭。而母亲却一动不动。
相比成年人,孩子的情绪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她们忍受负面情绪的能力较低,承受能力有限。所以,父母轻而易举的一句狠话或一个行为,足以“逼疯”孩子。想要好好安抚孩子,让关系恢复平静,记得对他说这8句话。
“妈妈只是不让你吃糖,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好吧,对不起,我不该说你坏话。” 其实,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的内心并不懂得什么是“愤怒”。孩子时常口不择言、语无伦次,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内心的情绪,也无力接受。父母,是帮助他接纳这份情绪的关键。父母的接纳,让他看见了自己的不妥;父母的理解,让他能理清内心的情绪。最终,孩子会减少说坏话的频率。用自我调节,来缓解内心的难受。
“你喜欢它,就多抱一会儿。家里已经有一个大狗熊啦。咱们也回家抱抱它,好不好?” 从儿童心理学来说,问一问孩子内心的需求,本身就是在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孩子的愿望很单纯,父母倾听了,就实现了一半。剩下一半,可以思考有没有替代方案。如果有,说给孩子听;如果没有,适当满足孩子也无妨。
“妈妈现在很累,让我休息一下好吗?” “妈妈也想给你讲故事,但没有力气呀。等妈妈休息好了,可以给你讲好多故事。” 面对孩子,父母有时候难以保持心平气和。这时,父母要懂得照顾自己的情绪。累的时候,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会累的。这样一来,孩子会更有担当,为自己能够照顾妈妈感到自豪。“别担心,爸爸会接住你的。”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说: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发现自己的。每一次回应,都在给孩子的勇气添砖加瓦。一个行动力强的孩子,不见得啥都不怕。但他的父母,一定早就教会了他:不必害怕,有爸爸妈妈在你身后,护你平安。
“妈妈,我想要这本漫画书。” “家里已经有很多漫画书了,我们买《十万个为什么》好吗?”“那妈妈给你两个选择,一本是有画的科普书,另一本是漫画书。你自己做决定。”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选择的权利。但他们尚且年幼,不见得能做出很好的选择。时常一堆东西里,挑了最没用的。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这是一种建立世界观的尝试,孩子的选择里,包含了巨大的信息。而孩子也在一次次选择中,消化这些信息。父母主动提供选项,是一种助力:让孩子不至于选得太离谱,同时靠自己思考出结论。“宝贝,我想跟你商量个事情,你的玩具可以送给妹妹吗?” “为什么要送给她?” “妹妹没有这个玩具,她很喜欢。毕竟你已经玩过了,不过你不愿意也关系。”在孩子的童年期,他们对自己的“所有物”,倾注了强烈的情绪。无论他是否需要这个东西,他都希望证明“这个东西属于我”。因此,父母动用孩子的私有物品之前,一定要问他们的意见。 “这个鞋太贵了。爸爸也想给你买好的。但我能力有限,只能买500块钱以内的鞋。”“宝贝,爸爸只能做这么多了。等你以后挣了钱,就可以给自己买更好的了。” 有句话说得好:熊孩子是惯出来的。因为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想。只需要在能力范围之内,满足他;超过能力范围,说清楚。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长大。努力而上进,自信而健康。“今天同学笑话我,说我像乞丐,没人爱。” “你怎么会没人爱呢?爸爸妈妈很爱你呀。同学们说的话,不见得是对的。” “真的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他们最深的,始终是父母。 所以,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了事,父母也要告诉孩子:无论你做错事、搞砸事还是恶作剧,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消失。孩子相信:我是值得被爱的。即使全世界与我为敌,父母的爱也能为我遮风挡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