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43|回复: 0

安定书院 | 王栋:泰州学派中坚力量

[复制链接]

2475

主题

2476

帖子

2821

积分

发表于 江苏泰州

Rank: 6Rank: 6

积分
2821







王栋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泰州学派的中坚人物。王阳明、王艮、王栋的活动范围在我国淮河以南的东南数省,人数之众,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均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为此,时人把王阳明、王艮、王栋合称为“淮南三王”。王艮去世后,由于王襞的名声渐大,所以人们又称王艮、王栋、王襞为“淮南王氏三贤”。

143540xihgpioboyodii2n.jpg

143540nez1vak6egbfkzrx.jpg

王栋雕像

143540fpm36r54wp3mxyex.jpg

王栋,字隆吉,号一庵,时称“一庵先生”或“一庵子”,泰州姜堰人。洪武七年,王家先祖王伯寿携王国祥、王国瑞、王国祯三子自姑苏迁江北,王国瑞分居姜堰。国瑞生善卿,善卿生德元,德元生文善,文善生洗。王洗是王栋的父亲,号栢林,以行医出名。王栋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正月初一,比王艮小二十岁,比王艮次子王襞大十二岁。

王栋与王艮不同,王艮从小做盐丁,而王栋则从小受到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家庭教育。七岁时,王栋的父亲就教他习举子业,同时也教他一些医术。王栋十一岁那年,疫气大炽,他的父亲叫他准备药材,在姜堰遍施药物。一天他走到沙村庄,途中遇到一匹烈马乱咬乱踢,王栋伏在地上,到了晚上才得以逃险。回到家里对他父亲说:“今天我差一点被马所伤,把命丢了。”从此,父亲不再要他学医,让他一心一意攻读儒学。

王栋二十四岁习《易经》,补泰州庠生(秀才)。第二年王栋享受到了生活补助。他认为自己虽然是通过科举科目考试而得的秀才,但自己真正要学的还是孔子之学,于是拜王阳明的弟子、泰州知府王瑶湖为老师,学习王瑶湖的“提醒良知”说。接着又同林东城一起拜他的伯兄王艮为师,学习“格物”之学。王栋说:“格物之学才是为学的根本。良知人人自有自足,但为见闻情识所混,识认不真,所以讲格物之学,可以正身正人,强化自我修养。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就会做到内外无失,使良知挈净而不为见闻情识所混,所以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于是更加认真地学习和阐发王艮之学。

143540z8ei6iitmil8miub.jpg

143540xfhv66fqafvab4b6.jpg

1540年,王栋综合王阳明“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淮南格物”论,即将王阳明的“良知”要旨与王艮的淮南格物“合而一之”,提出了他的诚意修身论,并将这一理论先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比如,他的父亲性情刚直,一旦与他的母亲有了口角,就到外面居住不回家,王栋一连几天都哭着去请父亲回家,并想方设法让父母欢悦。每当有什么事件向父母建议,都反复劝说,父母不听就跪求他们,从不强行要求。由此人们都称赞王栋“事亲最孝”。


01

志切高尚心系讲学






王栋五十六岁那年,应岁贡(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初训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县。台使聘请他主持白鹿洞会,他谦虚地说:“闻学未堪称洞主,窃官犹自愧山灵。”台使又聘请他主持南昌正学书院会。这期间他对创办讲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士、民”讲学、求学不能不“群”,不能不“聚”,不能不“居”(没有固定的场所),而讲会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学友之间相互取益,不断进步,又要以通过“约立会期”,使士、民避免“离群索居之失”。他还把学子与讲会的关系比喻为鱼与水、鸟与林的关系。并指出“学无师友之会,则便精神散漫,生命枯槁”。所以他在南昌期间创建了太平乡等讲会,又集布衣为会,入会的人很多。

1563年,王栋的母亲去世,王栋居家守丧。三年后守丧期满,王栋补山东泰安州训导。这也是他真正做官的开始。有姓胡的兄弟二人向县署告争家财,王栋开导他们:“难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土。”兄弟俩听后很受启发,相互泣拜,复归于好。

不久王栋又被调任江西南丰教谕。泰安人舍不得他走,士民都说见到他像见到了“东鲁圣人”。

王栋到了江西南丰,南丰人看到他个个惊奇,以为天上又把文曲星送到了这里。南丰信从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于是王栋又联系过去的会员。

1568年,王栋六十六岁,又创水东大会,建义会,著《会学十规》。由于他曾受到王瑶湖“提醒良知”的影响,所以他在推行王艮“淮南格物”精神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诚意”说,并作《会语》一册作为学员的学习读本。

1571年,王栋的名声传到抚台那里,抚院共同推荐王栋为提拔人选,所以南丰的任职还没有期满,就被调任为深州学正。可王栋志切高尚,心系讲学,不想去。这时,海陵傅应挚,是衡水人,他有一个外甥在深州的某学校里,执意要王栋去。只好去了。

才到深州的时候,王栋每办到县州的事件,毫不受私。当初他升任深州学正的时候,南丰有个姓达的人,嘱咐他说:“我过去在深州为官的时候,曾经积存了一瓮金子,如果你到深州做官的话,可以取出来用。”王栋到深州后一点也没有动他的,一直到死也没有再提这件事。同时,王栋还把自己历三任所积累的俸金,全部寄回老家,让他的弟弟共同使用。

143540f0t5i46qzwoz06x4.jpg


02

主持泰州安定书院






1572年,王栋正好七十岁,他致仕回乡。回乡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但他悦乐自如,开门受徒,从学的人日日增多。这一年他创建归裁草堂,著《会语续集》,并创修族谱。万历三年(1575),王栋“立宗祠以统族众,制祭田以供祀典”。并著有《易说》、《祠堂祀事》等书。

王栋回乡之后,严格要求,自守清廉,不入公门。族里有人依仗他的势要求减免粮差,王栋就说:“吾族的粮差不能免。”所以后来本族的人再也不找他说情,乡族人有什么公事纠纷,也不敢找他帮助说话。

1576年,王栋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但他仍然应泰州知州萧景训(抑堂)之邀,主持泰州安定书院,朝夕与士民论学,远近的人听到消息都赶来听讲,可谓“旧友四方,信从益众”。同时,萧景训还建构吴陵精舍(即今崇儒祠)以祀师王艮,请王栋督理操持。从那时一直到解放后,崇儒祠都由王栋的后裔管理。

143540epibgdkig9gtxi3g.jpg

143540lna5689rw8z5mw8a.jpg

1581年王栋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临终七天前,他知道自己病势危急,与弟王方曾永诀道:“余至憾者,与尔为手足几八十年,未尝少厌。馀何虑?”顾孙曰:“俞门生吴轩等,只有会学一事叮咛。”并没有谈到其他的事。话音中还有要说的,是想等他的族侄王艮的次子王襞,可惜王襞还未到达他就去世了。

王栋逝世后葬在姜堰官庄单塘河。当时,江西南城吴屋等人前来拜望他,他已经去世了一段时间了。吴屋等人在姜堰哭吊以后,很伤心,就在姜堰为王栋守丧三个月才回江西。

王栋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从现有的史料看,未见他娶妻生子的记录。《年谱纪略》中只记载王栋于三十八岁时以他弟弟的“第二子用实为嗣”。也就是说他的儿子是他弟弟的二儿子。这与史料上他把做官时省下的钱悉数寄给他弟弟与弟媳相吻合。

王栋的著述除《会语》正续集外,还有《会学十规》、《一庵会语》、《易说》、《祠堂祀事》等书(均已散佚)。另有《诚意问答》收录于《明儒学案》卷三十二。王栋去世当年即配享于吴陵精舍(崇儒祠),是年秋即改建为祠堂。该祠堂前后四进,西侧前半部为园圃,后半部建有贤人祠(三间)和节孝祠(二层小楼,上下各两间)。祠堂轴线建筑为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为大殿。“大殿”的西侧遂有一进配殿与大殿并列,为“三贤祠”,祀王阳明、王艮、王襞。祠堂内曾刻有王栋像,祠堂内设有王栋像。

143541zej530jwqexv0mbk.jpg

143541j6mnvee6vex9xegg.jpg

王氏宗祠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时,补额款、后款,并嵌于门首。到了清末民初,王氏宗祠每逢春秋进行大祭,祭祀仪式隆重,至今不衰。

143541pwrcugajqkt5gq00.jpg


03

中国主意学说代表






王栋在半个多世纪的儒学生涯中,一方面继承先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理想,树立将“乾坤世界重新熔铸一番”的远大抱负,不管为官与否,都不受时位限制,处处讲学。尤其是王栋热衷于办讲会。几十年他不间断地创建讲会,并将古代的“无日不学,无日不会”加以固定化、制度化,形成“定期讲会”制,把讲学与讲会结合起来,形成了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这是王栋对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时为钦差提督苏松等府学政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邛州孙之益说:“心斋王先生倡道海滨,讲良知而首重孝弟,论格物而推本修身,从游者莫不服其教,而族弟一庵子尤信之笃,体之深……而成一代之大儒者,洵于心斋,称难兄弟哉。”(《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序。)王艮七世孙王士纬亦说,“故语心斋之家学,或以一庵所得为尤纯也。”心斋门下,惟一庵“及门最久,阐著益大”。

王栋的贡献还在于在阐述王艮之学的同时,对王艮的思想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王栋继承王艮思想,并不是机械地承袭,也不是随意地引申发挥,而是做到了继承、修正与发展三者的统一。如,王栋论学既注重推行王艮的“淮南格物”说,又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

143541nz0xjoxddd41qo1n.jpg

143542zbnmad9dkm5kjype.jpg

比如说,王栋很赞赏王艮的乐学歌,在他的私塾里也要求学生熟读王艮的《乐学歌》,但他又认为,这种乐“最难理会,稍差便入狂荡一路”。事实上,王艮以后的泰州学派中也的确出现了随顺自然、狂荡自恣的现象。为此,王栋在赞同乐学说的同时,又特别强调“顺事恕施”,做出适合时代潮流的行为举止,以进一步提高“人心本自乐”的境界与层次。

还有,如王栋针对师门中的“当下精神”提出了“本末不乱”,“不混于见闻情识、俗态私心”的要求,务求当下精神有所着落。

又如,王栋“百姓日用即道”作了严格限定,从而使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成为没有“自私用智”,有别于人的自然本能的道德之性。这可以说,都是对王艮思想的有益的补充和修正。

王栋自己也有许多理论独创之处。如,他创造了“可以质之千古”的主意说,被学术界称为我国主意学说的代表。王栋的主意说“所论诚意之旨,尤发前圣所未发”。与其师王艮无任何学承关系,而完全是其自家体验的结果。

还有如,在综合王阳明“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淮南格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诚意修身论,等等。总之,王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43542i1veznxnv12fq7nu.jpg


• end •

编辑 |开慧


来源:姜堰发布。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泰慢之旅”或联系小编电话:0523-86193498,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慢之旅」,搜索「TZWLJT」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