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痔病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与自然界做斗争的同时,就开始了与包括肛肠病在内的各种疾患的顽强抗争,“痔”病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如《山海经·南山经》曰:“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可见古人对痔疮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经历朝历代几千年的丰富发展,古代医家对痔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理论体系,因此我国在痔疮诊断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提到“痔疮”,老百姓也是家喻户晓,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痔疮出现症状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膳食结构、行为因素、任何导致过度用力的因素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痔形成的原因与解剖、感染、腹压持续增高及遗传因素有关,可导致直肠末端及肛管部位皮下的静脉丛迂曲扩张(近代有血管增生及肛垫下移学说等)、韧带松弛、静脉破裂、肛缘皮肤感染、肛缘皮肤组织增生等病理性改变。大多数以肛肠疾病前来门诊就诊的患者会觉得自己患有“痔疮”,出血、疼痛和肛门突出物是痔疮的最常见症状,就患者而言,各项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这取决于病变是以内痔为主还是以外痔为主,抑或是组合型占主导。古代将痔疮分为24痔(如下图),现代根据痔的临床症状、体征,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各自有其特点。
内痔是直肠末端齿状线以上静脉丛迂曲扩张、纤维支持组织松弛、断裂而形成的肛垫向下移位而形成的病理性肥大的柔软团块。内痔的临床特点是间歇性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等,非嵌顿情况下,内痔几乎不会引发疼痛,事实上,当遇到以疼痛症状为主时,医生会考虑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内痔出血的典型特征为鲜红色,每天一次或几次不等,便后出血自动停止。患者常常自诉卫生纸染血、便盆内滴血,甚至血液从肛门中喷射出,有心的患者会用手机拍摄照片拿给医生看,期待医生给一个准确的诊断。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便血发作次数更频繁,出血程度更严重,出血量更多。尽管非常少见,但出血过多时甚至可以导致贫血,部分患者久拖不治,已经错过了理想的手术时机,必要时需输血治疗,待贫血改善后才能考虑手术治疗。内痔的另一个常见症状是脱垂,每个患者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表现为单纯的肿胀,每次便后迅速消退,有的人长期脱垂,严重时需用手推回,长期反复脱垂可改变肛管直肠组织结构,导致肛管下移、直肠粘膜脱垂、肛门括约肌松弛等。根据其表现分为4期(见下图):
外痔是由肛管皮下的痔外静脉丛迂曲扩张或破裂,或肛门皮缘感染,或反复刺激导致肛缘皮肤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痔。外痔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临床表现为便时肛门可触及柔软团块,一般无疼痛,便后可缩小或完全消失,如果肛门突然出现包块,皮色紫暗,疼痛剧烈,考虑为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常常无不适症状,待外痔变大,肛门不清洁,可出现肛门异物感、肛门瘙痒等,外痔发炎水肿形成炎性外痔可导致肛门疼痛,让人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混合痔是内痔与外痔在同一方位的相互贯通融合,形成一整体,临床表现具有内痔或外痔的各自特点。
痔疮确切的发病率很难得知,许多认为自己患有痔疮的患者实际上患有其他疾病,因此专科的诊断很重要。临床上对痔疮的诊断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及专科检查进行明确。肛肠科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视觉观察、肛门指检、普通肛门镜、电子肛门镜等。泰州四院肛肠科最新引进的电子肛门镜,通过高清晰的探头将痔疮的形态、大小、个数、出血点等情况一览无余,同时可明确肛管及直肠中下段的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炎、肛乳头肥大、肛裂等。电子肛门镜优点突出,检查快捷,无需肠道准备,可随到随做,即时出报告,让患者对自己的痔疮或其他肛肠疾病看在眼里,明在心里,避免恐惧。电子肛门镜报告对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避免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