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许强,是一位有着32年教龄、22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许强支教的故事要从八年前说起。2014年夏天,许强克服各种个人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欣然接受江苏省委组织部的选派,踏上万里援藏之路,光荣地成为江苏省第一、第二批援藏教师,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他与学生朝夕相伴,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时间久了,他就成了孩子们口中慈祥的“姥爷”。三年里,他一直坚守高三阵地,专心教学,诲人不倦,助力300多名藏族学生圆了大学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许强以真诚的付出、出色的实绩被拉萨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援藏教师”“优秀援藏干部”和“援教先进个人”。
有人说,作为一名教师,有了这么一段精彩的岁月便足以骄傲一辈子了。但是,许强却不这么想,他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他可以为更多的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
于是,在2021年夏天到来时,他又主动申请援疆,成为泰州市第十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在昭苏一中的三尺讲台上继续书写着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三年援藏成就了许强的支教梦想,也透支了他的身体健康。但是一到昭苏,他便把身体的种种不适抛到一边,主动请缨,承担了毕业班的繁重教学任务。
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来自农牧区和城市贫困家庭,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许强坚持每节课提前到班,及时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需求,对他们遇到的难题,一遍又一遍讲解,从不厌烦。由于部分学生离家较远,在学校住宿,他就常常走进宿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他们谈心,给他们讲故事。寄宿生生病时,他就到街上为他们买些常用药品。每个周末的下午,许强都会给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面对个别家庭贫困的学生,许强真情关怀、贴心帮助他们,有时请他们吃顿饭,有时资助他们一些生活费。每当孩子们取得进步时,他还会买些奖品鼓励他们,一支笔、一本书、一块巧克力……同学们得到奖励,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经过许强的真心付出和不懈努力,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大幅提高。天道酬勤,付出终有回报。2022年高考,昭苏县第一中学高三(2)班“泰州班”本科率100%、本一达线63.8%,录取至985院校2人、211院校13人。优异的成绩打响了“泰州班”的品牌,赢得了昭苏县人民的好评和信任。
教育援疆,薪火相传,“传、帮、带”是关键,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是许强心中的另一项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许强除了认真带好自己的徒弟外,还主动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年轻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许强经常和他们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一起研究教材,共同制定教法。他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邀请教师们随堂听他的课,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援疆以来,许强认真地把江苏新课改信息、理念和高效课堂模式等成功的经验带进昭苏一中。教学之余,他见缝插针,独立编写了适合当地学情的高一、高二化学《学案导学》,与其他教师合作编写了《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大纲和说明》,为受援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他应邀担任“昭苏一中优质课比赛”的评委,受聘为昭苏县教育局高中化学教研员,多次开设化学高考指导讲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
作为援疆教师的领队,许强还负责援疆教师的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地与受援学校沟通、协作,解决好援疆教师在支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援疆管理工作。
正因为有三年的援藏经历,许强知道,西部教育的底子是薄弱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内心烙上了“这边的学生更需要我”这一句话。
来到昭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逐渐加重。夜深人静时,许强总会想起家中的老人和妻儿,心中不免感到愧疚。每当看到路上蹒跚行走的老人,他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年迈的老母,母亲年过80,前些时摔了一跤,手臂骨折了,在医院住院30多天,许强无法侍奉床前,只能在新疆寄去遥远的祝福。妻子为了让他安心于新疆工作,用瘦弱的身体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最让许强感到对不起的是正在上学的女儿,由于长时间父女分离,感到与女儿生疏了,更谈不上辅导女儿的学习、关心她的生活了。但每当看到身边学生们的笑容幸福绽放时,他又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舍弃小家为大家。
2021年春节,因疫情防控要求和高三教学的需要,许强克服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地过年”,将对家的思念藏在心底,将一腔心血倾注于昭苏一中高三“泰州班”的学子身上,坚持努力工作。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许强《援藏生活记》中的一段话,也是他如今援疆支教的真实写照。
在新疆工作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许强用一颗真心播撒着爱的种子,用一份坚守笑迎幸福花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