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学而言,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心内科而言,更是如此。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州市人民医院组建内科心内科组,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心内科的各项医疗技术迅猛发展,从传统听诊器一步步走向微创手术诊疗,更有多项诊疗技术首开苏中、市内之先河:地区第一例急诊PCI、第一例房颤射频消融、第一例房颤冷冻消融、第一例先心病介入封堵、第一例左心耳封堵、第一例TAVR、第一例冠脉内旋磨……这些微创新技术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给泰州人民带来了福音。
在心脏里用“天眼”找路
让介入手术不再是“盲人摸象”
这些年来,泰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新技术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提及科室的微创新技术,市人医心内科主任阮中宝如数家珍,但他直言,不断引进和提高技术并不是根本目的,对医生而言,追求“1+1>2”的治疗效果才最重要。
家住市区的58岁张先生就感受到了“1+1>2”医疗理念带来的新生。
原来,张先生一直有反复心悸的毛病,并且有6年的房颤病史。
阮中宝告诉记者:“张先生有复杂的心律失常,加上还有其他基础性疾病,所以中风的风险就比较高,为了降低风险,需要进行左心耳封堵术。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由于张先生的心脏解剖异常,进行常规的透视下房间隔穿刺风险非常高,很容易就出现致命的心包、填塞并发症。”
想手术,先找准路。“先用心腔内超声找路,它有‘天眼’的美誉,这是我院房颤中心科技助力健康的又一突破。”
阮中宝介绍说,心腔内超声是超声技术与心腔内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
与传统体外超声诊断技术不同,心腔内超声技术是将一根圆珠笔芯粗的心腔内超声导管,通过腿部血管放入心脏内,利用位于导管头端的超声探头,近距离、实时精准获取心脏解剖结构,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
因此,心腔内超声就像医生安插在心脏内的一双眼睛,将心脏内所有情况清晰的展现在手术医生的眼前。
有了心腔内超声这一神器,传统的心脏介入手术不再是“盲人摸象”,医生可以在超声导管的指引下直视心脏,更快更好更安全的完成心脏相关手术。
“心腔内超声是‘1’,另一个‘1’就是左心耳封堵术。”阮中宝说,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血栓的发源地就是左心耳。
左心耳是左心房的一个附属部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以上的心脏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就是把左心耳口部封闭起来,不让血液进出,从而消除了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隐患,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
左心耳封堵术手术时间平均1小时,术后2-3天即可出院,不开刀,微创治疗,创伤小,无需长期抗凝。
据了解,市人医2016年在苏中地区率先开展房颤左心耳封堵术,目前手术量在江苏省处于领先水平,阮中宝也成为江苏省第2位获房颤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术者,也是江苏省第1位同时拥有房颤冷冻消融全球带教资格和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资格的术者。
在市人医心内科,微创诊疗概念里引进时间相对较早的是根治房颤利器——射频消融。
据了解,2009年,市人医心内科率先在泰州地区开展复杂心律失常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术。2016年,又率先在苏中地区开展房颤冷冻消融术。
目前房颤冷冻消融手术量在江苏省位列第三,心内科主任阮中宝也成为江苏省第3位获房颤冷冻消融全球带教术者。
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心房内出现快速而紊乱的电活动,导致心房出现不规则的颤动,从而使心房丧失了正常的收缩与舒张功能,最终影响整个心脏射血。
而房颤的危害则会导致脑卒中、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加重心肌缺血等。
今年52岁的胡女士就中了招,7月,胡女士在家做家务时觉得心脏有些不舒服,随后就在家人面前慢慢歪倒在地,口语不清,手脚无力,家人赶紧将其送到市人医急诊中心就诊。
检查结果提示:房颤形成的血栓掉落,堵塞了患者的大动脉,导致了缺血性卒中。
经过卒中中心紧急取栓后,胡女士被转至心内科,继续治疗房颤。“胡女士在卒中之前并没有心悸、活动后气短、胸闷等症状,是很典型的无症状房颤,这也是房颤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
房颤怎么治疗,阮中宝介绍说:“可以通过导管消融的方式进行治疗,就是通过外周静脉将心导管送入心房,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接的部位释放能量,使心肌凝固坏死,从而隔断肺静脉与左心房的折返或将导致房颤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传入心房,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
而消融的方式,则可以选择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两种,前者应用的是射频电流点对点模式,通过加热使组织细胞坏死,而后者是通过冷冻的方式使组织坏死。
“相比较而言,冷冻消融比射频消融具有痛苦更小、手术时间更短的优势。”阮中宝将这两种消融方式称为心内科的“冰与火之歌”。
考虑手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射频消融的年龄大多数控制在70岁以下,而高龄患者更适合进行冷冻消融,目前该院完成冷冻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最高年龄82岁。
今年年初,75岁的刘大爷在家一动就喘,实在扛不住的他来到了市人医心内科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判断他患上了心脏瓣膜病,并且已经严重到出现心功能衰竭的地步,必须要进行手术干预。
“我国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为2.5%~3.2%。其中超过75岁的老年人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3.3%。”阮中宝介绍说。
主动脉瓣位于心脏左心室和升主动脉之间,是心脏的单向“阀门”。
心脏收缩时,主动脉瓣会打开“阀门”,让血液顺畅地射入升主动脉;心脏舒张时,主动脉瓣会关闭“阀门”,保证升主动脉的血液不会反流回左心室。
通过主动脉瓣的阀门作用,从而保证血液循环的顺利进行。
“但当主动脉瓣出现病变,心脏功能就会受影响,并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情况,活动能力受到限制,严重的出现心功能衰竭、晕厥、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阮中宝说,这时候就需要将出现病变的主动脉瓣置换掉。
75岁高龄,加上有严重心衰,这就导致刘大爷根本不能进行常规的外科开胸换瓣膜的手术。
这时,市人医心内科2018年7月引进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就派上了用场。
这种手术不需要开胸,只需要在大腿的股动脉或颈部的颈动脉等其他合适的血管上进行穿刺,利用输送系统将人工心脏瓣膜植入心脏内,给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换一个新“阀门”。
手术时间1小时,术中刘大爷的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术后第二天就下了床,效果立竿见影,头晕、胸闷、心悸的症状都消失了。
冠心病患者血管钙化严重
微型“金刚钻”在动脉里旋磨清路
76岁的朱大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平时还喜欢抽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活动后就觉得胸闷得厉害,一直以来以为是肺功能不好,但在医院做了胸部CT后,却提示只有轻度阻塞性通气障碍,这并不足以产生如此严重的胸闷。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接诊医生在读CT片时,发现其冠脉走形的区域有明显钙化,随后的心脏超声又提示,心脏运动减弱……就此,医生怀疑是冠心病引发的胸闷。
在血管造影检查时,市人医心内科副主任王如珠发现,朱大爷的左主干-前降支有明显的钙化和狭窄,只有头发丝粗细的导丝在血管里穿行时,就像走在崎岖不平的山洞里,磕磕绊绊,在最狭窄的地方,导丝一过,就完全堵住了血管,患者出现明显胸痛症状。
王如珠说:“如果是常规的冠心病,我们只需要在血管狭窄的地方,用球囊进行扩张后,植入支架,确保血管不再狭窄即可,但朱大爷的血管钙化很严重,整个血管壁像铺满了石子,球囊都撑不开。”
“一些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尤其是高龄、糖尿病、尿毒症的病人,冠状动脉往往合并重度钙化,就像朱大爷一样,会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处球囊无法通过,或病变难以扩张,而一些病变即使球囊扩张后易发生弹性回缩等问题,不仅即刻效果不理想,远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也较高。”王如珠介绍说,面对此类情况,只能用冠状动脉旋磨术,来清理“道路”。
据了解,冠状动脉旋磨术采用呈橄榄形的带有钻石颗粒旋磨头,根据“差异切割”或“选择性切割”的原理,用高速旋转的磨头来消蚀钙化病变,形成一个光滑的内腔通道。
旋磨下来的微小颗粒平均直径为5微米,这些微颗粒可随血流进入血循环并由肝、肺及脾中的吞噬细胞清除,因此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无明显的影响。
另外,冠状动脉旋磨术的另一大优点是,遇到具有非钙化的血管,旋磨头会保护性自动弹开,避免对弹性组织血管的伤害。
旋磨后就可获得光滑的血管内腔,从而有利于球囊和支架的通过,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州市人民医院组建内科心内科组,这是心内科的最早雏形。
历经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和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
特别是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朱莉院长、阮中宝主任的带领下,心内科介入技术迅猛发展,心内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从单一的心内科,到下设心血管病房、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心导管室、心功能室、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心血管病研究所等部门的综合性学科;
从仅仅有食道调搏、临时起搏,到如今可以完成所有技术项目,开展心内科全部介入手术。
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分别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据了解,目前,该科室年介入手术超过3000台,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年300人左右,年门诊达2.5万人,住院人数超过8000人……
除了自我发展,市人医心内科还不断将先进技术和理念向基层拓展,成功助力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基层版)通过国家认证,并派出王如珠、林杰、李健民等专家到新疆伊犁州新源医院、昭苏医院对口支援,同时接收对方人员前来培训,惠及泰州、伊犁两地人民。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泰州市人民医院」,搜索「tzhospital」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