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初降,烛光轻舞,一本好书,一杯清茗,享受夜晚的宁静与诗意。在寻常的日子里,若有好书陪伴,借着文字的光芒,心灵也如满月明亮,在黑暗中航行。
宋代方回有诗说:“楼西落照炫新晴,檐雨犹余点滴声。信手取书开数叶,秋凉初喜夜灯明。”父亲出生于书香之家,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幼时我总爱翻动,父亲书房里的数千册书籍却是不敢染指。幼时的记忆总是朦胧的,但深夜从父亲书房里透出的那一丝昏黄的微光,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他坐在书桌前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邻居阿姨常常和我们开玩笑,要算电费,准是我们家最多。渐渐,书房不再是父亲的专利,而是变成了我的主战场,父亲不得不转战客厅。多少个夜晚,我家客厅和小书房的灯总是这幢楼上熄得最迟的,好像变成了我与父亲的拉锯战,也仿佛成为了我们之间的互相陪伴。
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照顾孩子分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书房里的灯很久都没擦过灰了。那是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小小的人儿一脸正经地来说,他想有个自己的书桌。那时,我家住四楼,楼上还有个阁楼,由于孩子小,每天上楼不安全,也为了便于照顾,就在楼梯间放钢琴靠窗的位置给他摆了张书桌,还是用木工做的加长床头柜代替的。听了儿子的话后,我说道:“小屁孩要什么书桌啊?书桌太高,这个床头柜高度正好,你的课本作业本文具书包就放琴凳上得了,取用方便。”他不吭声了,但表情是不悦的。大约一个星期后,孩子爸爸忽然搬回来半屋子纸箱,在楼梯间捣鼓了两个多小时。当天下午我去接儿子回家,儿子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进入楼梯间,突然大叫一声,跑出来喊道:“妈——妈——快来看啊!”说着拉着我就跑,刚进楼梯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崭新的书桌,书桌抵靠着北墙,一盏台灯放置在左侧,桌旁还有一个配套的书架,墙上装了一盏摇头扇,书房的样子出来了!儿子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书桌,还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他激动地邀请外公外婆一起来欣赏他的书房。外公来时只是拎了一大捆的书籍,笑着跟他外孙说:“这些书你也未必看得懂,放你书柜上,装装门面吧。”祖孙两乐呵呵地享受着这一方天地。
自此,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他就直奔书房,将门吧嗒一关,打开台灯,自个儿玩耍起来。待上了小学高年级,放学回家后,他更愿意第一时间直奔书房,渐渐地,书柜里的书籍越来越多。这间狭小而简陋的小书房,伴随着他度过了小学六年的美好时光。
自上初中后,我们换了房子,儿子不但有了自己的独立书房,我们也有了属于我们的书房。儿子的书房是家里最大的一间,朝南,阳光充足,视野开阔。我和儿子他爸的书房朝北,面积比较小,但也算是我们的一隅精神乐园了。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儿子已经打开书房的灯站在南窗前读书了,朗朗读书声与窗外的鸟鸣声相应和,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几乎天天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他爸的读书劲头却日渐消减,毕竟家务和工作占用了更多的时间。有一次,儿子忽然走进我们的书房,这儿看看,那儿摸摸,小大人似得感叹说:“也没见你们添置什么新书啊,连灯都坏了。”我和他爸面面相觑,甚是尴尬。
高中三年,学业特别紧张,但儿子爱看书的习惯并未有丝毫的改变,一有空闲时间,儿子依然抓紧时间看书。外公曾多次指导他如何阅读以及该阅读什么书,甚至列出阅读书目。虽然儿子上的是理科班,但外公还是会列出有关历史或人文类的书目,外公的意思是,理科生最不能缺的反而是历史和人文类的书籍,因为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作为年轻人都要了解中国的历史,都要具备人文精神和报国情怀,都要学会做人,都要做一名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
在外求学时,儿子的书房依旧充满阳光,每逢放假,儿子都要请外公过来,帮他一起打理自己的书房,晚上他书桌上的台灯依然亮至半夜,早晨他依旧还会站在南窗前读书,有时也望着窗外沉思。但他是不进我们的书房的,他取笑说:“你们的书房大概布满灰尘了吧?”儿子说得没错,我们似乎很久不去那间朝北的书房了,也很久没有打扫整理那间书房了,而且里面还增添了很多的杂物。自儿子渐渐长大,我和他爸的读书时间变得越来越少。除了所谓的家务和工作,微信、抖音和网购也挤掉了读书的时间,我们的那隅精神乐园变得荒芜而寂寞。
彻底改变我们的,是儿子上大二的那个暑假。那天下班到家,竟然看到我们书房的灯也亮了起来,原来是儿子悄悄的帮我们在打扫和整理。自那以后,北书房的灯再也没坏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或许是我们在引领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当孩子渐渐长大成熟后,却是孩子在引领和影响着我们该如何生活,该如何做个合格的父母。我想,书房里的那缕微光将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行。
如今,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他的人生也将面临新的选择。年过八旬的外公也渐渐老去,但依然跟从前一样,乐意和他的小孙子相聚,精神矍铄地跟外孙叙长话短。晚饭后,书房依旧属于他们祖孙俩,微黄的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这两代人,更是我们读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