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过完春节回到苏州,刘蕾把“流动党员志愿者技能卡”贴上了青春社区的宣传栏。他来自邳州市港上镇,在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做装饰工程,也是港上镇苏州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
“街道社区常走访流动党员,嘘寒问暖、问需问计。大家感到心里很热乎,也想多为社区做点事。”在去年5月青春社区党委与流动党员党支部召开的共建座谈会上,刘蕾提议:“港上镇的老乡,大多是搞家装建材的,帮居民搞维修,应该很对口。”
双方一拍即合。刘蕾一张罗,有技能的党员争相报名,把联系方式、掌握的技能做成卡片,亮出身份。社区工作人员熟悉居民情况,选在老年人多的小区,帮流动党员“打广告”。
“流动党员往往工作忙、时间碎,组织来搭台,大家找到发力点,就能集中力量为大家做点事。”刘蕾感慨。
为解决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江苏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联建共建等形式,丰富载体渠道,把作用发挥嵌入流动党员生产生活:走进市场商超,流动党员经营户挂牌亮明党员身份、带头诚信经营;在工厂车间,流动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上岗,做精进业务、安全生产的模范……
多年低效地,化作蔬果园。这两年,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大伦村将零散低效土地整合盘活,发展果蔬种植、农事体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郁金铭当初酝酿再三的点子,正在不断成为现实。
郁金铭本是流出党员,在外经商,每年回村时间不长,但镇党委书记薛勇明对他印象颇深:“经常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看得出是个有心人。”于是,当姜堰区大力推动流动党员回村居任职时,薛勇明提议请郁金铭返乡任职。
“我打心底里想为大家做点事,但也担心自己缺乏乡村治理经验,干不好。”郁金铭起初有些犯难。随着区镇两级出台一系列举措,他的顾虑逐渐被打消了:通过返乡党员圆桌会,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新进展;加入“流动党员智囊团”,参与重要项目论证;被选派为大伦村第一书记,进一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经过两年多历练,郁金铭得到党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底气也更足了。
“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来源广、经营门路广,我们通过开展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强‘想为’的意识、提升‘能为’的本领,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回流家乡,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