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19岁少年在田间劳作时被蝮蛇咬伤,紧急送医救治后却因抽出“牛奶血”意外诊断出高脂血症。
体重只有128斤的年轻小伙为何会得这个病?
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表示:这个病与体重无直接关系,高油高脂饮食才是引起血脂高的罪魁祸首。
19岁的安吉小伙小李,在田里帮爷爷干活儿时被蝮蛇咬伤,被家人紧急送到了杭州市中医院就诊。
小李的咬伤情况并不严重。但医生为小李做抽血化验检查时,却发现他的血浆颜色与常人不同,呈现乳白色,像是有油脂漂浮在上面,也就是“牛奶血”。
随后的生化检查结果显示甘油三酯16.21,而参考标准在0.22-1.65之间。可见他的血脂指标竟然接近常人的十倍,由此判断,小李有了高脂血症。
小李自述,自己之前很瘦,身高一米七三左右,体重只有98斤。但因为爱上了烧烤和肥肉,就突然开始胖了,胖了以后一顿要吃两三大碗饭,挑着肥肉吃,很少吃蔬菜。一天能吃五六顿饭,而且看到别人吃饭总是饿。
短短三个月,小李的体重增加了30斤,胖到了128斤,也怪不得小李有了高血脂。
通过几天的治疗,小李很快就能出院了。得亏这条蛇,否则他还真不能发现自己的高脂血症。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胖子才会得高血脂,其实不然,瘦子也可能患高血脂。
通常来说,高血脂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低脂饮食以及体型偏瘦的人,确实能起到改善血脂和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作用,但这不能起到降血脂的决定作用。
“其实牛奶血并不是天然流淌在我们血管里的,而是抽血后用离心机甩出来的。”泰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朱学骏告诉记者,一般做抽血生化检查会采静脉血,这时候抽出的血是暗红色的,即便是血脂很高、体型肥胖的人也是一样。
抽出来的血经过静置或离心机离心(即用有一定转速的机器,“甩”一定的时间),分离出两截。
加入抗凝剂后,试管内“甩”出来的上半截一般为淡黄色、澄清、透明的血浆,这就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下半截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的主要成分。
朱学骏说:“血液检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分析、检查人体血液不同成分的含量,生成我们化验报告单上看到的血液生化检查数据。”
“如果检查对象的血脂超标,上半截的血浆就会变浑浊、不透明。”朱学骏说,血脂超标严重,血液中的乳糜微粒过多,则血管的上半截会变成乳白色,也就是市民常说的“牛奶血”。
会不会有人抽血时就能看到“牛奶血”呢?
对此,朱学骏表示,如果在血脂非常高或者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有少部分患者的血液在不经过离心状态下也可以看见白色的乳糜沉淀。这种在抽血时就能发现白色乳糜状物的情况里,就意味着血脂已经相当高了,必须尽快就诊治疗。
“抽出‘牛奶血’在重症医学科还算比较常见,每年都能碰上个十多例,这样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患有高脂血症,也就是血脂非常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志云坦言,造成“牛奶血”的罪魁祸首是血脂过高。
朱志云告诉记者,针对“牛奶血”患者,临床上会重点关注患者是否由脂类代谢异常引起的,是否患有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
高脂血症也叫高脂蛋白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升高,与心血管系统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朱志云表示,血脂有4项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一项不达标,都视为血脂异常。“一般人最好控制在总胆固醇小于5mmol/L、甘油三酯小于2mmol/L。”
“偶尔出现‘牛奶血’并不能判定人是否健康,但是长期的‘牛奶血’会造成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朱志云举例,比如引发糖尿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栓塞、肾动脉硬化乃至狭窄、顽固性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乃至狭窄或下肢动脉闭塞、胰腺炎等。
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作息的改变,现在血脂异常的人群日益增多,但由于早期血脂异常对生活的影响不大,导致大部分人群会忽视其危害。
而朱志云表示,若是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血脂异常的人,必须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规范治疗;若没有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则可视情况而定,选择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的方式。若血液已经发展成“牛奶血”,此时血脂通常超标3-5倍或以上,很可能伴随有其他脏器的损伤,必须马上就诊接受降脂治疗。
想要防止自己出现“牛奶血”的情况,朱志云建议:
少吃油炸、烧烤和高脂食物,少吃糖类、淀粉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低糖类蔬菜瓜果,控制饮食总热量。
定时进餐,充分咀嚼,避免抽烟喝酒,少吃刺激性食物,控制体重。
增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定期检查身体,若患有高脂血症不能通过饮食或生活方式调整的应积极就医,予以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