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凤城河夜泰美”集市上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身着古铜色服装
脸上涂着古铜色的油彩 分别挑着铜匠担子、箍桶担子、 皮匠担子、篾匠担子、修锅担子 和拿着弹棉花的弓和棰 引来众多市民围观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当年,卖货郎往往是头上戴着瓜皮帽,肩上担着一对篾织箩筐,里面装有针线、扣子、润面油等用品。谁能想到,一副担子、一串吆喝,走过了多少村落,穿越了多少岁月。街巷里那些叫卖手艺的吆喝声,仿佛又回荡在耳畔。下面请欣赏表演《远去的吆喝声》。
“修锅哟!箍桶噢!弹棉花呀……”这些多年前民间手艺人挑担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当晚在凤城河夜市再度回响。谁能想到,一副担子、一串吆喝,走过了多少村落街巷,穿越了多少岁月。 其实,吆喝是当年手艺人招揽街巷里弄顾客最为便利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发展,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吆喝内容和声调,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它渐行渐远,逐渐被现代化工业生产和钢筋水泥的高楼所取代。 所幸,这渐渐远去的吆喝声,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2018年,经姜堰溱潼镇农民周桐忠的反复琢磨,创作了曲艺表演唱《远去的吆喝声》,并找来溱潼镇湖西村、湖滨村等村庄曾经做过手艺人的农民,分别在其中担任角色,本色表演。 今年77岁的表演者顾传宝对笔者说,他们6人都是经历过吆喝声年代的人,能很好演绎那远去的声音。顾传宝在表演唱中扮演铜匠角色,他笑着说,“过去有句俗语,铜匠的担子,挑到哪里,响到哪里。现在我们表演的《远去的吆喝声》,演到哪里,吆喝到哪里,唱到哪里,深受市民的喜爱。”他自豪地说,他们这个节目许多地方都邀请他们去演,2018年,《远去的吆喝声》获得了江苏省群众文化最高奖——“五星工程奖”。 “小小刨凿拿手上,箍桶本是圆料行。长桶圆桶高脚桶,扎实耐用又登样……”箍桶匠唱起这首他当年的老本行原汁原味,歌词实在,旋律悠扬。这些溱潼镇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却用质朴和真情演绎出工匠精神的记忆和传承。 绘声绘色的表演,听后让人回味无穷。古城泰州老街,当年也是各种带着韵味的叫卖声充斥其中,现今街巷尤在,古韵繁华不复。
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很多产品的生产都现代化、流程化了,但传统手工的传承近些年来才更逐渐的受到关注。当扛着杆子,吆喝着“冰糖葫芦儿……”的声音渐渐远去,我们才发现记忆中的叫卖声和非遗传承对我们的重要。流动的非遗在各种活动中出现,唤醒大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