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泰州,除了修筑捍海堤堰的壮举之外,在文坛上也留有佳话。大家都知道范仲淹应滕宗谅之邀,为湖南岳阳楼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却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与滕宗谅(滕宗谅即《岳阳楼记》中“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最早以文相交正是在泰州。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和滕子京同登进士第。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同到泰州,范仲淹任西溪盐监,滕子京任州府通判,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又结识了泰州人胡瑗、周孟阳和随父来泰州的洛阳人富弼,皆意气相投,遂成莫逆之交。这时范仲淹35岁,滕子京33岁,胡瑗31岁,周孟阳24岁,富弼20岁,是一群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以后都走出泰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留名青史,乡人称“五贤”。
范仲淹奏表
当年,滕子京任职泰州时,其职务仅次于州守,掌握实权。他生性洒脱,好郊游,故在州署内建文会堂,作为五人经常聚会之所。原建筑已不存,所幸《崇祯泰州志·艺文志》保存了范仲淹一首文会堂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犹可仰见当年诸贤高远的风怀。范仲淹在此作中写道:
“东南沧海郡,幕府清风堂。诗书对周孔,琴瑟视羲皇。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一学许周查,三迁徐陈唐。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德星相聚会,千载有余光。道味清可挹,文思高若翔。笙磬得同声,精色俱激扬。栽培俱桃李,栖止俱鸾凰。琢玉作镇圭,铸金为干将。独哉滕子京,此意久而芳。”
此诗收入《范文正公集》,诗中所提到泰州的具体人和事被删去,但泰州志中被保存下来。诗中所提到的几个姓氏,都是泰州本籍的名人。
这不是一般的唱和诗。五人中范仲淹年纪最长,当是应滕子京之邀,特为文会堂建成而作的开宗明义的序诗。此诗贯穿了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和积极奉献精神,核心是“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芝兰一相接,岂徒十步香。”可见文会堂不仅是以文会友的沙龙,也是传播儒学的讲堂。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次年,即在泰州修建文会堂的二十三年后,又在岳州重修古唐遗存岳阳楼(岳阳楼原为岳阳西门城楼,相传三国吴鲁肃于此建阅兵楼,唐天宝以后其名渐著,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均有咏岳阳楼诗),仍请范仲淹作记。这时他们都已50多岁了,相知益深。范仲淹已登宰辅,正推行新政,是为王安石变法前的一次重大改革,遭贵族官僚激烈反对,同时变革兵将制度,以提高抵御西夏的战斗力,亦多阻碍,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思想和意志更加坚定。范仲淹因故没能参加新修岳阳楼的落成典礼,但寄去一篇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写景,抒怀,言志,其思也广,其忧也深。归结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千古名作曾激励了后世多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从泰州文会堂到岳州岳阳楼,从“君子不独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忧乐观一脉相承。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泰州文会堂相聚的“五贤”中最年轻的富弼,后亦为名相,也是范仲淹失败了的新政的积极支持者,曾被罢官。周孟阳和滕子京皆官至天章阁待制。周孟阳在泰州做了不少公益事业。滕宗谅每到一地,必增添一些人文景观,曾以滥用公款遭弹劾,及卒,家无余财。更有胡瑗,为北宋理学先驱,大教育家,大音乐家,经范仲淹推荐,以布衣入朝,校正钟律,制定雅乐,主讲太学十余载,凡进士出身官员半为其弟子,天下师从。
后人叹曰:当年泰州文会堂,只为州衙小小一角,而其文化体量何其大也!曾经活动其间的人物,一个个实践了各自的理想和抱负,辉耀于历史星空。作为建筑物,早为千年沧桑湮没,诸贤的思想、风貌和著述,则成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