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厌学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学把不肯上学归属于“厌学现象”,认为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厌学形成的心理过程有四步:
第一:获得失败的体验。
第二:在失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认知定势。
第三: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预期。
第四:厌学倾向对行为的支配。
2.厌学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厌学有三点特征:
第一:心智活动差,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抵制状态。因对知识接受能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爱犯困。
第二:厌学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情感,动机,意志这几个方面都表现为被动消极。经常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第三: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行为感染力,在班级里搞小集团,破坏班级的正常秩序。
3.厌学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首先,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因为厌学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其次,它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正常运行。
再一个就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孩子们厌学主要形成的心理原因又是什么呢?
厌学形成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四点:
(一)消极的定势,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
(二)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三)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厌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四)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中能够全力投入并力求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时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