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拖延其实是大部分孩子的通病,每次提起就让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痛,比如行为上的“继续做自己想的事”、“假装没听到”、“置之不理”及哭闹等;或者言语上表达:“等一下嘛”、”晚一点嘛”;或者是找借口(如“我想上厕所”、“我肚子疼”)、谈条件(如“吃完碗里的饭就去买个小汽车”)等等。伴随而来的是成人因孩子的拖延而焦虑、急躁等“并发症”。到底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拖延行为呢?
一起接着往下看↓↓↓
第十六期泰老师音频.mp3
吴煜辉,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助理心理师、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志愿者、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科普工作,擅长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危机干预。 拖延行为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工作业绩:作业完不成、任务积压、任务质量不过关;(2)影响他人评价:老师/老板批评、同学/同行看不起、人际关系受损;(3)影响自我体验: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水平、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拖延行为”理解成:把本应要定期、按期完成的事情/工作拖到以后再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拖延行为:(4)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或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你可能表现会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如果你的某一行为符合这四个特征,那我们就可以认定为拖延行为。
(3)非理性: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知道拖延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还是选择拖延,能拖一会是一会。
拖延行为不等同于拖延症,而且拖延症也不是一种精神障碍,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也没有这个病名。只有当个体做事拖延很严重,且经常为自己的拖延行为自责、懊悔、痛苦不堪时才能算的上是拖延症。
◆恐惧失败可能的动机是:成功的结果虽然令人喜悦,但是努力的过程却令人痛苦。1.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含学龄前儿童)2.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四年级以上,特别是初、高中学生) 按事情的重要顺序,分别从“1”到“6”标出六件最重要的事情。 ◆每天晚上写下第二天要做的全部事情,对目标、任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化整为零,把大的、艰难的任务细分为小的、容易的部分。◆从优先级最高的事物着手。按事情的重要顺序,分别从“1”到“6”标出六件最重要的事情。◆和拖延做斗争,每天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做标号为“1”的事情,直到它被完成,然后再全力以赴做标号为“2”的事情,以此类推。
◆一个目标:按照目标的轻重缓急,在一段时间段里,尽量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更有助于目标达成。◆三个步骤:要完成的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具体可达成的子目标,这样更有助于达成艰巨的目标任务。◆给一个“七”限:给自己提前设置一个期限。期限的好处在于,我们要把我们的结果交付出来。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质量和成果怎样?都会在期限到来得出结果。 无论做什么事情,自信不可或缺,但最关键的还是行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趁早把“帽子扔过高高的围墙”,督促自己下定决心,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 其次,从家长的视角:家里如果有个“拖拉斯基”该怎么办? 网友留言:我家孩子是一年级学生,活泼、可爱,但是写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不是东看看西望望,就是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咬咬手指……每天的作业都要很晚才能完成,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改掉拖拖拉拉的习惯? 帮助孩子克服拖延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也不要着急,用游戏和鼓励的方式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请大人们放下 “威严者”的姿态,把 “命令孩子做”变成 “为什么这样做” “可以怎么做”, 最后变成孩子“主动做”。 帮助孩子克服拖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走近孩子、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需要我们学会放手、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等待、多一点耐心;需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的需要,给予其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去做“牵着蜗牛散步”的人吧! 我们相信,您的支持、理解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最有效的良药。“泰老师”伴你心快乐 FM103.7 泰州新闻综合广播 每周五晚7点 期待您的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