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涛,男 1979年1月出生,泰州人,现任泰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他以仁心仁术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善待患者,帮助他人,有口皆碑。10月18日上午,姜博士忙里偷闲就敬畏生命这一话题与小编进行了一番交谈,从医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给人以启迪。
幼年时最怕的就是医生,但他又感谢命运让他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他说:“医生这个职业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
我记得小时候家就住在人民医院北院附近,经常去医院打针输液,幼年时最怕的就是穿白大褂的人,没想过将来也会成为一位医务工作者。高考时报考的是律师专业,但分数不够,去南通医学院学了临床专业。总感到医学枯燥无味,很郁闷,学习热情不高。一直到工作以后,发现这个职业对别人蛮有帮助的,而且,操作实用性更强,慢慢地喜欢上了骨科这个专业。
我的研究生生涯是幸运的,硕、博士导师都是刘璠教授---中华骨科学组副主委,也是关节功能重建的专家。刘教授确定了我的专业方向,也给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从他那里学会了学术的洞察力和临床严谨的作风。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写了90页,比同班所有人的论文都要短,但SCI论文却是最早发表的。在微观世界里审视专业,创新要大于全面。
2013年,我主持了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个国自然基金项目,那段时间白天工作,晚上查资料,安排实验,确实很累,心律不齐。
搞科研的人,冷静、不浮躁、内外兼休,自信并给人以信心,其实更像一个优秀外科医师具备的品质。科研工作需要花费大量心血,永远奋斗在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相对矛盾当中。
光阴把曾经的苦涩化作日后的笑谈,岁月也抚平了青春的躁动。希望未来不改初心,能够转化科研成果,服务于患者。
“做好每一台手术,哪怕是很简单病例,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手术是把双刃剑---能解决病者的痛苦,也会带来新的麻烦。敬畏生命,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敬畏生命,就必须不断完善手术技巧;敬畏生命,就必须随时更新过时的治疗理念。在领导关心下,先后完成多项青年技术人才临床技术项目,去年完成了科室重点技术项目。
每次看到微创技术给患者带来的精准医疗和快速康复,心中总是能泛起小小的骄傲和满足。但作为术者,每感肩负责任之重大,不敢懈怠。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是不断提高自己医疗水平的最好途径”。
我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也在多个专业学组任职,包括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江苏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骨创伤以及老年医学会江苏省骨内科分会等等。
大家在一起,讨论医疗、病例、手术经验,参观手术演示,分享成功的喜悦,也体验失败的痛苦,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2014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去韩国,深刻体会到交流的重要性。船停在码头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意义。最美好的事业方式,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一位老者,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糖尿病,空巢老人,孩子远在美国,髋部骨折入院。手术很成功,但为了控制术后血糖波动确实费了脑筋,有闲空的时候我就到床边陪他说说话、指导康复锻炼,后来其子从美国寄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关爱之心”。
一位中年女性,严重的髋关节僵硬,常年的病患不仅带来身体的痛苦,也带来了日渐窘迫的经济状况和复杂的家庭矛盾。多重的压力导致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值异常高,也带来了情绪上的易波动性。心理上的鼓励和疏导、周密的围手术期准备、耐心的手术操作,最终换来了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我很欣慰。治疗结束后,我婉拒了其发来的微信红包。我觉得人应当具备“同情之心”。
一位少年,边远山区,家境贫寒面临辍学,我通过慈善组织资助他学习有5年。孩子没能考上高中,打电话给我,饱含内疚。我说,选择技校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一样可以帮助别人。每逢过节,孩子总是发短信来祝福,我想,人需要“慈爱之心”。
泰州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姜海涛博士怀着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在平凡岗位上用无声行动书写仁心仁术的真谛,构建起鱼水情深的医患关系。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平和为人,宽容对人,踏实做事。这就是姜海涛做人做事行医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