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祖籍陕西安定,故世称“安定先生”,胡瑗因他的祖父胡修任泰州司寇参军,遂举家迁居泰州海陵。他的父亲胡讷很有才学,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胡瑗受到他的影响不小,胡瑗“七岁善属文”,十三岁通诗书,并立下“以圣贤自期许”的远大抱负和志向。胸有鸿鹄之志的胡瑗总希望能通过科举一举成名,遗憾的是,几次科考下来,总是名落孙山。后来辞别家人,径自北往泰山。与孙复、石介,三个人含辛茹苦,发愤攻读,“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座十年不归。”十年中,胡瑗为了潜心治学,每每接到家书,又看到信封上写有“平安”二字,就投入涧中,大有面壁十年味道。如此勤奋努力,潜心学业,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传为佳话。功到自然成,整整十年苦读,为他打下了坚实深厚的知识基础。成为了一代儒学大师。胡瑗与孙复、石介都成了北宋前期的著名教育家、经学大师,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宋元案》以《安定学案》为卷首。胡瑗与孙复都是苦学成才的学者,同样又受到范仲淹的爱护,关怀,奖掖和提拔,其学术思想也都承传了范仲淹的经世致用学说,成为范的门人。胡瑗由于得到范仲淹之举荐为太学教授。历任国子监直讲,大理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官职。其创建“分斋教学法”世谓“苏湖教学法”名闻遐迩。
范仲淹不管是早期的兴办事业还是传授帮教,以及胡瑗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他的奖掖提拔,成为了胡瑗的伯乐,这一切的发生和一座城市是汲汲相关的,这就是被誉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泰州了。
对于泰州来说,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汉代吴王刘濞“煮海为盐”起,泰州的盐业就很有名。唐开元元年(713)在海陵就设置盐官,管理沿海各盐场。海陵监时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
北宋年间,泰州州治范围较广,地位也就非同一般。文官名宦纷纷集聚这里,盐税收入居全国之半,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文化的兴盛。吕夷简、晏殊当时曾在这里充当盐官,后来从这儿走出去成了名相。范仲淹也就在此时是继晏殊后担任这里盐官之职的。至此,范仲淹即融入了泰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