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写好“绿色答卷”
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实践取得丰硕成果。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关键是把握好准备、谋划、制衡、收尾四个环节。
以“事未至而预图”的绸缪,做足准备功课。掌握具体情况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通过“上、下、内、外”四个角度来准备。既需吃透上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环境工作的部署要求;也需摸准下情,深入挖掘掌握基层工作的地域特色、经验做法、困难困惑、意见建议,让工作方案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不仅要熟稔内情,对本地生态环境工作的目标、思路、任务,反复学习、熟练掌握,做到熟记于心、张口就来;还要了解外情,学习借鉴各地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模式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横向对比中捕捉新动态、形成新思路、打开新局面。
以“谋必素见成事”的筹划,理清答题思路。“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两山”理念自提出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在将其用于指导实践之前,还需要思考清楚“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做?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二是怎么做?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从政治高度、全局角度把方向、定思路,注重把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谁受益?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群众的反映上。要立足实际情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问题本身出发,协调各方需求,创造利益共同点。
以“因可势,求易道”的权衡,措置行动方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坚持“有理、有利、有情”的原则。“有理”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出意见、制定方案都要有根有据,全面遵从科学的原则,不能夸大缩小,也不能主观臆测。“有利”就是要在行动中取得必要的胜利,既要从全局出发,算好生态帐、环境帐,又要从细处着手,算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家庭帐、生活帐,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有情”就是要厚植为民情怀,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备而亦求其备”的慎重,做好收尾提升。生态工程的初步建设和正式使用前的这段时间,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收尾环节,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对问题“零容忍”的态度,反复检验、细心总结。要认真对照治理要求,核查整体功能实现了没有,梳理漏洞症结排查了没有,考证人民意见征求了没有。同时,还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步的“长考”,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总结提升的过程。既要在思考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要在纠错中汲取教训,正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完善方法措施,为更好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积累经验、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