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灯光还未褪去黎明的微凉,肿瘤科的走廊仍泛着冷白的光,肖恺的身影已穿梭在病房之间。听诊器贴向患者胸口,倾听的不仅是心跳,还有那些藏在沉默中的恐惧与期盼。病历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诊疗记录,还悄悄写着“32床阿姨胃口好转”“17床爷爷想回家看看”——这些细碎的温度,是他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注脚。
“肿瘤防治,关键在‘早’。”这是肖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所在的团队将中医“司外揣内”理念与AI影像分析技术深度融合,建立起“四诊合参+现代影像”早期筛查体系。他为不同人群制定专属的体检项目,并对结果综合分析,做到初步筛查,深入检查,尽早治疗。面对疑难病例,他坚持及早组织多学科会诊,只为抓住每一丝生的可能。“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多救一个家庭。”肖恺说。
2022年,肺癌晚期的张先生左肺肿瘤达8厘米伴淋巴结转移,多家医院判定失去手术机会。肖恺没有放弃,他为患者量身定制“中药消积方+靶向+免疫”三联疗法。三个月后,肿瘤缩小至4厘米;持续治疗一年后,肿瘤仅剩2厘米,最终成功实施根治性切除。“肖医生改写了我的生命剧本!”如今定期复查的张先生,逢人便感慨这份“医学智慧”的力量。
在医院临床技能中心,肖恺的身影总是被规培生们围绕。他手把手教学生感受“穿刺时的落空感”,一遍遍在仿真模型上演示手法。他说:“技术易教,匠心难传。唯有把对生命的敬畏刻进每一针,才算真正的中医人。”这份对医术的执着与传承,正是他医者之路的生动写照。
《泰州晚报》上一封整版感谢信,道尽了73岁宫颈癌患者的感激:“丈夫瘫痪,我一度想放弃,是肖医生和团队一次次鼓励,让我熬过寒冬。”在肖恺看来,医者的温度,藏在问诊时的俯身倾听,藏在化疗间隙的一杯温水,更藏在为晚期患者争取“有尊严的每一天”。这份温暖化作各种形式的反馈:他抽屉里攒了一沓便签和礼物,有画着笑脸的CT报告单,有包着陈皮的话梅糖,还有17床爷爷出院时送的油菜花标本,花瓣早已风干,标签上却字迹清晰:“肖医生,老家油菜花开啦,这次真回去了。”
这份温暖与感激,不断传递。七十三载风霜凝成的皱纹在暖阳下舒展,周老伯握着轮椅扶手的指节泛着久违的血色。三个月前,胰腺癌晚期的周老伯被判定“生存期不足60天”,本不抱希望的他遇到了肖医生。肖医生快速制定方案,在“扶正固本消积疗法”的干预下,周老伯不仅疼痛评分从8分降至2分,更等来了与海外孙女团聚的珍贵拥抱。轮椅上的他眯眼晒着太阳,笑着说:“这偷来的时光,比金子还珍贵。”阳光照在病床旁散落的止痛贴包装上,那些曾被宣判的时光,正以尊严为刻度,在中药柜抽屉开合间重新流淌。
“中医抗癌不是神话,而是科学与人文交织的艺术。”肖恺常这样形容自己的信仰。他扎根杏林,既用现代技术探索精准治疗,又以古方汤药守护患者元气;既追求疗效,更在乎生命每一刻的尊严。在泰州市中医院,这位青年医师仍每天小跑着穿梭于病房。他以仁心仁术,续写着新时代的中医传奇——那里没有奇迹的噱头,只有一步一脚印的坚守,与一颗永远滚烫的医者之心。
杏林深处,肖恺正用仁心熬着一剂“慢药”——以传统为引,以创新为方,文火细煨,等那束破晓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