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今年71岁,2025年3月5日,因突发头晕伴持续性呕吐入院抢救。头部CT检查显示,她的小脑出血量达30毫升,出血侵入脑室并引发继发性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危急情况,陷入深度昏迷。尽管医生紧急为其实施“内镜辅助下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脑室外引流术”,清除了脑内积血,但李奶奶仍持续昏迷,仅能偶尔睁眼,宛如植物人。
出院后,家人将李奶奶转入康养中心,一边治疗,一边尝试唤醒。“3个月了,还没任何反应,到底能不能醒过来?”随着时间推移,李奶奶的状态未见改善,全家人陷入焦虑与迷茫。
“我们专家掌握一种脊髓电刺激术,已在多位患者中应用并取得效果。”泰州四院神经外科主任徐亦农向家属介绍,该技术可针对这类长期昏迷患者做促醒治疗。得知该技术费用较低且无需行开颅手术,李奶奶家人找到副院长、神经外科博士降建新,向他寻求帮助。
脊髓电刺激术是一种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将电极植入脊柱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以特定频率和电压的脉冲电流持续刺激脊髓神经。通俗地说,这相当于在体内安装一个 “小开关”,通过医生远程调控激活与感觉、运动相关的神经,使其重新恢复功能。
“这项技术具有微创、可逆、副作用小等特点,但疗效与患者个体情况密切相关。李奶奶因严重脑出血遗留昏迷,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病情复杂。不过她仍存在微小意识,我们认为通过脊髓电刺激术促醒的可能性较大。”降建新团队对李奶奶进行全面脑功能与意识状态评估后,决定尝试这一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6月,降建新采取谨慎的实验性操作,为其植入临时电极,以尽早实施电刺激治疗。“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具备‘开机’条件。”术后第二天,降建新用平板电脑,远程调控刺激模式与参数。
经过一周时间的治疗,李奶奶果然“醒”了,眼球可随声音转动。“她的眼神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有光了!”家人重燃希望。
降建新团队仍在为李奶奶的治疗全力投入。“患者现在能视物追踪,下一步要训练她按指令完成动作,争取让她开口说话、动手活动。这样既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降建新介绍,目前,团队正持续优化神经调控方案,逐步推进康复目标。
对于长期昏迷患者而言,专业医疗团队介入越早,治疗效果越理想。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30%的长期昏迷患者恢复意识,一改他们“死不了、治不好”的绝望局面。不过,神经外科仅在患者昏迷超过三个月、被判定为植物状态且存在微小意识时,才会考虑采用这类技术。植物人能否被促醒,除需科学评估病情外,还与患者病种、损伤程度、临床症状及电极位置、刺激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先采用临时电极测试,待明确康复进度,与家属进一步沟通后,更换为永久电极,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降建新说。
作为新型疗法,脊髓电刺激术适应证广泛,除治疗神经功能障碍外,其“止痛”效果尤为突出,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动脉缺血性病变、闭塞性血管病变、脊髓损伤后疼痛及癌痛等顽固性疼痛,为长期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提供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