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泰州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0|回复: 0

以戏为戈,梅兰芳的抗战身影与泰州的烽火回响

[复制链接]

1101

主题

-3

回帖

795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958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3725f22c1c2bkg7w3b3p.png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导语: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屈的抗争,每一位仁人志士都以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民族尊严。泰州,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既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也是抗战时期江淮大地上的重要战场;梅兰芳先生虽常年活跃于京沪等地,却始终与故乡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以艺术为武器的抗争之路,与泰州人民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家国大义的动人篇章。如今,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作为承载这份精神的重要载体,正将这份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代代传承。


1931年9月18日,北平中和戏院座无虚席,梅兰芳正在此演出《宇宙锋》。演到“金殿装疯”的高潮部分时,坐在观众席的张学良却突然离开。次日,梅兰芳才从报纸上得知沈阳北大营被日军攻占的消息。国难当头,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梅兰芳在那一刻意识到,自己熟悉的舞台即将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泰州,“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同样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短短一个月后,当地爱国师生便组建起“抗日救亡宣传队”,沿着通扬运河沿线集镇奔走演讲,用朴实的语言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号召乡亲们团结起来共御外侮,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与梅兰芳先生内心的震动形成了跨越空间的共鸣。


153725lkby4xbgwgomunzq.png

以戏为戈,唱响抗敌壮歌

153726u7z5oyfvo5ytefcy.jpeg


“从那时起,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同时感到北平城上面笼罩着一片阴暗的黑云。”梅兰芳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此描述“九一八事变”后的心境。不愿腼颜事敌的他,携全家移居上海。在沧州饭店暂居期间,他与友人商议,既然不能上前线与敌人拼杀,就以京剧艺术为武器,编演抗敌爱国的新戏,以古喻今,鼓舞民众!经叶恭绰提议,大家决定改编增益老戏《娘子军》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一段。

3个月后,《抗金兵》剧本定稿,讲的是金兀术侵犯宋朝边境,润州守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共同抗金的故事。剧目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时,梅兰芳戎装佩剑,身披斗篷,唱腔、身段俱佳,将巾帼英雄梁红玉的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擂鼓助威”的高潮响起,台下观众无不热血沸腾。在南京演出时,热情的观众挤坏了售票窗口;在浙江嘉兴梅湾戏院,在演出结束后,全场齐呼“抗战救亡,还我河山”。《抗金兵》犹如一颗“精神原子弹”,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震慑了敌人。这份舞台上的抗敌力量,很快传递到了泰州——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泰州本地工厂工人迅速组建“抗日救国募捐队”,大家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钱款,换成棉衣、药品送往前线,工人兄弟们用“多捐一分钱,多救一个兵”的朴素信念支援抗敌,与梅兰芳以文艺为号召的舞台动员形成紧密呼应,让“抗敌保国”从舞台上的呐喊,变成了故乡大地上的实际行动。

1935年冬,梅兰芳又开始投入了《生死恨》的创作。这部改编自明代传奇本《易鞋记》的剧目,通过讲述宋朝金兵入侵,沦陷区人民的颠沛流离,折射日军侵华的现实。1936年首演时,上海天蟾舞台座无虚席,但这却触怒了日本顾问,对方以“非常时期需审批”为由阻挠演出。梅兰芳以“观众不同意停演”据理力争,坚持3天后移师南京继续演出,场场爆满。戏中“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两句唱词,这不仅仅是剧中人物的心声,更精准地映照出梅兰芳在战火中的艺术坚守——以戏为戈,用角色传递民众的苦难与抗争。


153726whj66mg1tw8t61s8.png

蓄须明志,坚守民族气节

153726pojb11jczibjtedu.jpeg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为“孤岛”。1938年初,梅兰芳携家眷和剧团人员辗转抵达香港。公演结束后他便深居简出,暂时告别了舞台。“我仇恨敌人,但自己只是一个戏曲演员,没有什么力量能贡献给国家,只有用消极抵抗的方法和日伪划清界限,哪怕千方百计躲避,绝不为日伪登台。”他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梨园行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老话,戏曲演员一日不练,技艺便会生疏退化。隐居香港的日子里,梅兰芳从未间断练功。只是彼时他对外宣称嗓子已经退化,无法再登台献艺,因此练功也只能悄悄进行。梅葆玖回忆:“一天晚上已过11点,我偷偷地起床出屋,在他的房门口听到有拉二胡和哼哼唱腔的声音。我很奇怪,一看,原来父亲在收音机旁一边听着自己的唱片,一边拉着二胡随奏,并用铅笔代替胡琴码,所以声音很低、很轻,他聚精会神,连我在房门口站了好半天也不知道。原来他正在专心练习和反复研究自己的唱腔,并且学会了自拉二胡。”正是这份对艺术一刻也不曾松懈的追求,让梅兰芳在息影舞台多年之后,艺术造诣没有丝毫减损。

1941年香港沦陷。局势愈发紧张的日子里,梅兰芳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久后,家人发现了一个反常的变化:他不再像往常一样刮胡子了。要知道,对身为旦角演员的梅兰芳来说,刮胡子不仅是为了保持整洁,更是职业的基本要求。梅兰芳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时只觉得形势越来越危急,必须想个办法应对。一天早晨对着镜子刮脸时,我突然冒出个念头,要是能长出像泰戈尔那样的一大把胡子就好了。于是我三天没刮脸,没想到胡子长得真快,没多久就留起了小胡子……更没料到,这竟成了我拒绝演出的一张王牌。”当日军侵港司令酒井隆的使者上门时,梅兰芳指着自己的胡子坦然道:“我唱旦角的,年纪大了,扮相、嗓子都不行了”。对方虽然愤怒却也忌惮其声望,只得悻悻而归。同一时期,泰州抗日进入“清乡”困境:1943年日伪军大肆搜捕抗日志士,不少地下工作者因传递情报、支援游击队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有人甚至为民族大义献出生命。这些无名英雄的气节,与梅兰芳先生以“蓄须”拒敌的智慧和勇气,共同彰显了中国人在侵略者面前永不弯折的骨气。

在此之后,无论是侵华日军的“占领庆祝会”,还是汪伪政府的演出邀请,梅兰芳都以牙疼、心脏病、缺配戏演员等理由坚决回绝。1942年返沪后,生活日渐拮据的他靠变卖收藏的瓷器、古墨、书画等度日,却始终拒绝登台。汉奸褚民谊上门逼他率团赴日演出时,梅兰芳反唇相讥:“听说你大花脸唱得好,当团长比我强。”后来,他索性注射伤寒预防针引发高烧,让日军阴谋落空。

艰难岁月里,梅兰芳与郑午昌、吴湖帆等20位生于1894年(甲午年)的文化名流,成立了“甲午同庚千龄会”。这些亲历过甲午耻辱的人,以“千龄”之名誓志抗日,有人救助难民,有人传递情报。1945年春,梅兰芳与叶恭绰举办画展,170多件作品义卖所得,除留一部分维持生计外,全部接济了困顿的京剧艺人。


153726kghk9ls9mb9lilkh.png

山河重光,艺魂归处是舞台

153727ftll5d6ltsh363af.jpeg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漫长的黑夜终于迎来曙光。梅兰芳,这位用艺术坚守民族气节的大师,终于等到了山河重光的时刻,他当即剃去留了4年的胡须,计划返回他热爱的戏剧舞台。当那缕象征不屈与坚守的胡须落下时,积压在他心头的千斤重担仿佛也卸下了。同年10月,上海美琪大戏院迎来了梅兰芳重返舞台的演出,三天的戏票在瞬间被抢购一空,观众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迎接他的回归。

从编演抗战剧目到蓄须明志,梅兰芳以艺术家的独特方式,践行着“戏比天大、国比戏大”的信念。正如他摹画《达摩面壁图》自励时所题的“穴居面壁,不畏魍魉,壁破飞去,一苇横江”,真正的勇者,即便身处至暗时刻,也始终心向光明。

梅兰芳的抗战精神,是故乡泰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以家国为先、以气节为骨的精神,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也是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一直以来奉行的核心价值。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始终以“传承梅派艺术、弘扬爱国精神”为使命,通过开展各类爱国主题教育活动,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艺术与气节的力量,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结。未来,纪念馆将持续以梅兰芳精神为引领,不断丰富爱国教育形式,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坚守初心、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史记泰州

GMT+8, 2025-9-3 18:08 , Processed in 0.0719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