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八点,医疗室的门总会准时被推开。孙国琴熟练地将血压计、血糖仪摆放在诊桌上,一旁三本厚厚的登记册尤为醒目:一本记录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数据,一本登记糖尿病村民的用药情况,还有一本填写普通老人的日常检测结果。在这样的日常中,她日均接诊超过三十人次,从晨曦微露到暮色降临,诊桌前的她始终忙碌不停。
诊桌旁常放着一个鼓鼓的帆布包,里面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和那本写满村民健康信息的台账。接诊间隙她便背起包,往行动不便的乡亲和独居老人家里赶。
83岁的杨奶奶因风湿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孙国琴每周至少上门一次:轻轻推开窗通风,再搀扶老人慢慢坐下;测量血压时,她总会细心将袖带调松,轻声说:“您皮肤薄,紧了会不舒服。”若发现血压偏高,她便蹲在老人身边,一笔一画把用药剂量写在纸条上,还会顺手整理好散落的药盒,笑着说:“这样下次您找药就方便多了。”
村里的黄大爷是孙国琴特别关心的村民。老人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性格较为孤僻。2023年春天流感高发,孙国琴特意在帆布包里多放了一盒口罩,绕路送到黄大爷家中。“大爷,出门记得戴口罩,尽量别往人多的地方去。”她手把手教老人正确佩戴口罩,又取出消毒湿巾,把他家的门把手和桌椅都仔细擦拭了一遍。黄大爷接过口罩时,眼眶微微发红,低声说了一句:“谢谢你,国琴。”后来村民提起,那盒口罩大爷一直舍不得多用,每次出门才郑重地取出一个,回家后又仔细叠好收进抽屉——那是他默默珍藏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