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热闹的城南街道济川路商圈,你一定能注意到一处特别的 “红色港湾”——济青街区党群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是商铺扎堆的商业核心区,更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们随时能歇脚的“避风港”。而穿梭在街巷里的网格员们,正用脚步丈量需求,用细节传递温暖,把“贴心”二字,写满了商圈的每一个角落。 网格红的“铁脚板” 踩出商户“信息桥”,需求全接住
济青街区的商铺挤挤挨挨,从小吃店到连锁品牌,从刚装修的新店到经营多年的老店,藏着太多商户的“心头事”。为了把服务送到点子上,网格员们成了“行走的信息员”。不靠别的,就靠一双“铁脚板”,天天扎在商铺里唠家常、摸需求。 网格员朱云芳、周彭龄每次上门,都揣着个小本本:“最近客流怎么样?要不要帮你留意下招聘信息?”“装修到哪步了?后续办证照记得去城南街道服务大厅,流程我给你记下来了。”商户们的诉求五花八门:有的想多搞点引流活动,有的愁招人难,还有的对办证流程一头雾水,他们都一一记牢、逐个回应。 这些从一线听来的“真心话”,不是废纸一张,而是街道给商圈“定制服务”的依据,让优化营商环境不再是口号,而是精准踩中商户需求的实在行动。 网格红守驿站 新业态的“能量加油站”,暖了骑手胃与心 午后的阳光晒得人发暖,几名外卖骑手送完最后一单,熟门熟路地推开了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师傅快坐!刚冰好的气泡水,解解渴!”网格员彭文怡递过饮品,又拿出一叠防诈骗手册,“歇着的时候看看这个,最近有人用‘刷单返利’‘网络贷款’骗钱,咱们跑单赚的都是辛苦钱,可得守好‘钱袋子’!” 骑手们常年“在路上”,渴了没水、手机没电是常事。驿站专门设置休息区,饮水、充电等设备随时能用。但网格员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把简单的“歇脚服务”,变成了“服务+宣传”的综合关怀。不用生硬说教,就用骑手们听得懂的家常话,结合真实的诈骗案例讲知识,让大家歇几分钟的功夫,就把“防诈课”给学了。
一杯凉水、几句叮嘱,看似小事,却让新业态劳动者的心里,暖得发烫。 网格红当向导 商圈有了“活地图”,找路歇脚一键通 “师傅,你找的那家店在大卫茂的三楼西侧!”遇到找不到商铺的外卖骑手,网格员总能秒出“导航”,还不忘补一句:“咱们街区的亲‘新’驿站里有微波炉,想热饭、想充电,随时来!”时间久了,网格员们成了商圈里的“活地图”,哪家店在哪个角落,哪个位置有便民设施,他们闭着眼都能说清。 除了帮人找路,网格员们的“眼里还总有活”:看到路边有没清理的垃圾,立刻联系环卫来处理;发现墙角堆了杂物,马上协调清理……这些别人可能忽略的小事,在他们眼里都是“要紧事”。正是这份“不放过细节”的认真,让济青街区始终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透着让人舒服的烟火气。
从走访商户的“铁脚板”,到送上温暖的“贴心人”,济青街区的网格员们用行动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了实处。他们不仅是社情民意的“传感器”,也是党群之间的“连心桥”。如今的济青商圈,不仅是热闹的商业地,更是凝聚着力量与温情的活力阵地。那些奔波的“网格红”,就像涓涓细流,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情与活力。
来源:海陵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