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自初一去父母家拜年后,我便响应不要出门、不去街头商场闲逛的号召,宅家省钱省口罩。原定的初七上班变成了值班,去单位的路上清冷而寂寥,恍惚中就像在高速行驶。假期随后又被推迟到初十,那天我收到党员要到所在居住社区报到的通知,第一时间就来到通姜社区,并立即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中。
2月6日,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开始参加第一轮的交通防控值勤,每天的下午二点到夜里十点,在苏房佳园的卡口站岗。根据逢人必测、逢车必查、留身份证、留手机号、留车牌号的原则,对进出小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核查和管控,对驾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车辆信息进行登记。
刚开始值勤的时候,我站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痛,露天环境寒风刺骨,着实感觉吃不消,为了抵御寒冷,防止自己感冒,我在腰部和膝盖贴上了暖宝宝,戴了厚厚的帽子,穿上长长的羽绒服,俨然成了行走的羽绒被,只露着两只眼睛,时刻注视着卡口,这条没有硝烟的防控线。
从空调房里办公到户外值勤,我必须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调整自己的心理,说一点也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我是党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责任让我从怕出门变成了天天出门。一开始面对外省人员,我还是有些慌张和胆怯,怕他们万一携带病毒,自己不小心会被感染;遇到体温测量显示偏高的车主时,我会下意识地退后几步,得知是车主开空调导致,再次测量时,我仍然会把手臂伸得很直,仿佛这样就不是近距离接触似的。想到那些奋战在一线治病救人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主动请缨援鄂,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壮举,激发了我的信心和勇气,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回家及时消毒和清洁,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渐渐地我能坦然接触来往的人员,最初的恐惧和害怕也一点点消失。
那天,我遇到一辆挂本地车牌的小型面包车,听车主不是本地口音,仔细查询后,了解他们父子刚从江西回来,我立即让他靠边停车,和社区人员一起向他讲解我市的防疫政策,告诉他从现在起要居家14天,每天反馈个人体温和健康信息。
疫情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每次看到外地牌照的车辆时,我更是仔细排查,查看人员和车辆的行驶轨迹,做好记录和上报工作。在值勤期间确保做到不漏查任何车辆、不漏测任何人员、不让任何一辆外地车进入小区。
元宵节我没能和家人团聚一起吃上汤圆,那日卡口前的街道上没有车水马龙,空荡荡的,一道道灯光直射地面,“车让人”的漆字和白色斑马线显得格外的醒目。苍穹下满月当空,我默点一盏心灯,愿光亮如炬,冲破黑暗,驱散阴霾,人人皆平安,家家共团圆。
2月15日突遇新春的第一场大雪,风雪中还夹杂着小冰珠,站在寒风中,我手脚冻得麻木,薄薄的塑料雨披一不小心就被刮破,记录人员和车辆的信息手册也湿透了,那天是第一轮防控时间结束的日子,晚上回家的路上看着飞舞的雪花,我想最冷最糟糕的天气也不过如此吧,作为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的书记,作为一名战“疫”先锋,我默默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站好每班岗,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责任担当,无愧于胸口跳动闪耀的党徽。
在这场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大考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携手抗疫,共同构筑社区防控疫情的战线上,我结识了很多并肩值守的党员和志愿者,其中就有95后小帅哥魏丙坤,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得知疫情发生后,一直在网上寻找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到社区主动报名后,立即投入到抗疫值勤工作中;还有律师协会的张民和张爱龙两位志愿者,我曾经线上追剧《精英律师》,工作之余,我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职业经历,传授法律知识,剖析法律案件,在线下真实地走近了精英律师。
疫中有情,疫中有义,让我倍感温暖的有寒夜里区领导送来的温热姜茶,我们区住建局党组、局长室转达来的问候短信,市区各部门的现场慰问,还有陌生女孩留下的口罩,小区住户对我道的那一声声“谢谢啊”“辛苦啦”!大爷蹒跚走来叮咛的话语:“晚上天冷,要多穿点衣服啊。”隔着口罩,我至今无法知道他们或俊俏或慈祥的面庞,可那看似平常的举动,平淡的话语,让我深感平凡中的美好。
2月28日,我市再无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案例,累计治愈病例37例,患者全部出院,是全省第一个清零的地级市,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可我们在社区防控值勤的工作没有一点放松,我依然对过往的人员反复耐心地查问:“你的证?从哪来?到哪去?”
不知不觉中,严寒和阴霾逐渐被吹散,前路漫漫,但疫情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阻挡不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步履不停,我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必将战胜新冠病毒,迎来更灿烂美好的明天。
此刻的我,回忆着点点滴滴,如沐春风,不禁想起白岩松在《看见》中说过那句话: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