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60|回复: 0

【党员冬训】地方历史微课堂——五彩斑斓渔行村③

[复制链接]

2706

主题

2708

帖子

3083

积分

发表于 江苏泰州

Rank: 8Rank: 8

积分
3083






渔行志
















北门直北顺街行,七里鱼行可计程。

旧日女墙无觅处,至今人尚说新城。




这是清咸丰年间(1850~1861)海陵诗人储树人“海陵竹枝词”《古诗咏渔行》中的一首。诗中表明渔行村在海陵“直北”,“计程”“七里”。清《雍正泰州志》卷二、《崇祯泰州志》卷二均有记载:“鱼行庄,州治北五里,又名鱼行市。”七里与五里,相差无几,也就不必拘泥。

134926optsb7pv5xl5vf6l.png

沿着泰州市主城区—海陵区的海陵北路一直向北走,大约六、七里路程就到了渔行村。这里曾经是海陵的一座古村落,现在是渔行社区,隶属城北街道办事处管辖。如今的渔行社区北倚宁启铁路,南临新通扬河,东傍卤汀河,西靠海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城北物流园区。社区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60米,总面积约0.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60人,其中老年人占65%。


134926mrips2milhs7m7pm.png

五彩缤纷似彩虹


大千世界充满斑斓色彩,人们就生活在五色斑斓之中。我们常说的“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斑斓说的是颜色驳杂,灿烂多彩,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构成渔行村的色彩元素具有多样性,他在海陵北郊呈现出的五种颜色元素是兰、灰、黄、红、绿。

兰,是兰色,是水。

渔行村四面环水,水是渔行村的特色景观要素。有了水才有了鱼,才有了鱼庄、渔行。清代的一些诗作中经常出现“鱼行”字样。如海陵诗人康发祥(1788~1863)有“海陵竹枝词”曰:

赵公桥畔柳丝丝,桥过鱼行土地祠。

夹岸网丝停蚱蜢,满船红日映鸬鹚。

诗人对此诗有注释:“鱼行乃捕鱼之地,两岸多泊渔舟。”由此

可证,古渔行之地,村民既鱼且渔。这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王广业(1802?~1884?)直接歌咏渔行之“渔”的“海陵竹枝词”中更能见证:

三里鱼行晓市开,家家晒网柳穿鳃。

鳗鲡虽好难留种,买得鲳鳊带子来。

“三里鱼行”,说渔市之繁荣;“家家晒网”,道渔业之兴盛。好一幅生动明媚的民俗风情画卷。用今天的话来说,早在清代,渔行村已经形成了以“鱼”为特色的产业链。由此可见,若干年前随着捕鱼业的发达,渔行村的造船业、网丝业也就随之发达了。

有水就有河,有河就有桥。渔行村有砖桥、板桥等多座桥梁。其中最古老的则是横跨在渔行村南边老通扬河上的迎江桥。它的前身是拥有260多年历史的赵公桥,古称凤尾桥,是古渔行村的标志性建筑。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赵天爵捐俸倡建三孔石拱桥,以赵公姓名之。因原桥甚长,桥建成后两边建有五座“土地”庙,为《海陵后八景》“长桥烟景”和《海陵新十六景》“长桥渔火”所在。1960年在河上建九孔木桥,1965年又改修成水泥桥。2002年则再次拓宽成钢管混凝土拱肋大桥,为北通里下河村镇之要道。一座桥梁,将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连为一体。

134927z3r4o4uqz9x3b4xt.png

赵公桥,古称凤尾桥。有凤尾,则必有凤头凤身凤翅。

泰州史称凤凰城,源于宋代,“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古代海陵城的布局就象一只腾飞的凤凰。有诗咏曰:“泰州又号凤凰城,头在南门尾北门。胆乃西山寺木塔,东西双翼两高墩。”早在宋代,就有专门研究风水者论及古海陵是一块宝地,形似一只色彩斑澜的金凤凰,头南尾北,左翼在东,右翼在西,凤胆是十三层宝塔不露天,也有人说是钟楼巷的一口铜钟。到了明、清,这种美丽的传说已是家喻户晓,更加美妙动人。人们把泰州南门高桥比做凤头,当时高桥有78层台阶(南北各有39级)。桥身很高,就像是凤凰高昂起的头,站在桥顶可俯览全城。从高桥向北到南城门口,像是凤凰的长颈,城东门外和西门外两处平地隆起的土墩尤如凤凰的两只翅膀。由北城门口向北至赵公桥为凤尾,桥北矗立一座宝塔,酷似凤凰高高翘起的尾巴。这种形似凤凰的美丽城市,全国仅此一例。2002年,泰州市被江苏省《旅游总体规划》定为“中华凤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建设布局的改变,昔日形似凤凰的城市形态已显得模糊不清。

灰,是灰色,是民居。

渔行村街区的传统木结构民居多建于晚清、民国年间,黛瓦粉墙、朴素端庄、风貌统一。街区内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包括渔行大街26号夏思恭祠、板桥河下9号新城过街楼、中茅山宫、渔行大街15号、渔行大街19号、砖桥河东22号等。此外,登记不可移动的文物有十二处,历史建筑共有六十四处。除建筑文化遗存外,街区内还有古桥、古树、河埠头、码头等其他历史环境要素。
我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历史。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从空中俯视渔行村古街道,形同甲骨文的“鱼”字,成鱼骨状格局。鱼头向下朝南,鱼尾向上朝北。鱼脊朝东与海陵北路相依,鱼腹朝西与南官河紧贴。如此酷似鱼形的临水地形地貌且又名“渔行”,不要说是中国,大概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渔行大街15号、19号以及砖桥河东22号民居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域民居建筑,结构整洁,布局严谨,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饰,都呈现出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位于渔行村新城老街的过街楼,架空建在街道两边房屋间,上为楼屋,下部通行。楼面距地表3米,街道宽2.1米。楼前为开敞的四角攒尖亭,后为硬山楼屋,系晚清建筑,在苏中地区亦不多见。

黄,是黄色,是寺庙。

按照我国古代阴阳学说,黄色在五行中为土,这种土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放在五行当中,“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为君主的统治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意思是说:龙在打仗的时候,流的血是黄色的,而君主又以龙为象征,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在华夏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喜庆,黄色象征富贵、庄严,所以我国古代皇宫的建筑以这两种颜色为主色调。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不仅从模式上模仿皇宫,而且连色调也借鉴过来,形成了类似于皇家宫殿的模式。寺院建筑都为黄色,取其庄严之义。

渔行村不仅有元末明初农民起义领袖、海陵人张士诚新城遗址、夏思恭祠,还有中茅山宫、永宁寺等佛教殿宇。

新城遗址位于州城北5里处。宋理宗(1234~1236)年间,州守许堪在州北五里湖荡中筑堡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五月,张士诚攻下泰州后据此,在城内设义兵元帅府及州治。至正二十五年(1365)闰十月,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春率兵水陆夹击取泰州,新城遭到极大破坏。今地面仅存部分城濠及由州治改建的都土地庙—夏思恭祠。渔行百姓为纪念战死在新城的夏思恭,就在当年夏的官衙处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夏思恭像。在朱姓统治的明王年代,为遮掩官员耳目,庙名不叫夏思恭祠,而称为“都土地庙”,并在庙内塑了传说是夏坐骑的一匹白马。旧时,每逢渔行村有庙会时,都土地庙内供奉夏的神像,也都会由庙里抬出参加迎会。

中茅山宫因居苏南句容茅山和苏北兴化茅山之中,故名。中茅山又称长生庵,位于渔行村西巷组与渔行组结合处,抬梁式结构,清晚期建筑。1998年初恢复香火,开庙后香客众多,遍及周边地区,高峰时达千余人。

134927i00askmi0mkb5naa.png

永宁寺位于渔行村赵公桥畔,又称北天滋庙,建于后周显德(954~959)年间。清代复改为永宁寺,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时曾多次修葺。大雄宝殿于民国29年(1940)1月为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其余殿宇在开挖新通扬河时拆去。

由寺庙的黄色,联想到世界上最名贵的油画之一、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1853~1890)创作的《向日葵》。《向日葵》作品以黄色为基调,黄色的花瓣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太阳=向日葵=充满爱的心”是梵高想要传达给世界的主题。爱,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同样是黄色的寺庙建筑,我以为不仅显示庄严,更应该充满爱。寺庙是佛教的载体。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是要人向善,多给别人以关爱,谨记慎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红,是红色,是造船业。

渔行村造船业是海陵历史上最悠久的工业之一。据州志记载:明末清初(1628~1644)时,渔行村已有多家造船作坊,创始人多为苏州阊门木工。明末,苏州阊门木工随游历者韩林迁来泰州,住市区大东桥附近和北郊渔行村等处。为适应当时盐运需求,他们以造船为业,海陵大规模造船业由此开始。大东桥附近造船作坊持续时间不长即逐渐萎缩,而渔行村以周、严、徐三姓为主的造船作坊得到了发展。清乾隆年间,渔行村的造船业已相当兴旺,周大安、严登绪两家以各有大盐船99艘闻名当地。当时的渔行村有住家约200户,以造船为业者占九成,所造之船大都出租。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以后,渔行村的造船业逐渐衰落。抗日战争期间,造船材料来源断绝,不仅无法造新船,旧船也因无料修理,只能拆船卖板。

解放战争后期,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中共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挡人民解放军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与人民解放军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沿江湖区渔民的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从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了九江、安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中心南京。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总统府,由此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在渡江战役准备期间,渔行村街区周边曾是人民解放军赶造渡江大船的基地。数百名船工不顾敌机轰炸,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军渡江建造大船,并且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木船。红色船文化彰显了渔行村百姓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为创建新中国做出的重要贡献。1992年,在渔行学校内竖立“渡江战役造船旧址”石碑一座,以为永久纪念。

绿,是绿色,是生态环境。

老渔行有一条夹河,河面并不宽阔,对岸人家可以在自家门前隔河对话。夹河向南经过荷花塘与卤汀河相通。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河段已经淤塞,有待疏浚。

由渔行村向北,与朱庄相连,原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垛田,当地人称隔岸田。农民到隔岸田种植、收获需要划船。1975年冬天,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当时的“泰州市革命委员会”组织全市各行各业搞“会战”,“大战胜利南北围”,将垛田平整为成片的粮田,这对于增加地方粮食产量或许有一点作用。然而,垛田风貌消失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

据当地老人说,渔行村北边的垛田与张士诚有关。

清代海陵诗人赵瑜有竹枝词曰:

春水溶溶漫柳塘,新城过去是鱼行。

行人时把刀枪拾,元末明初古战场。

在冷兵器时代,渔行村曾经刀光剑影,战马嘶鸣。元朝末年,泰州白驹场盐民张士诚起义。1364年10月,明军从大江口和扬州分水陆两路向泰州进发,包围新城。张士诚所部泰州守将夏思恭和严再兴率众坚守月余,新城终在1365年11月被明军攻破,夏思恭战死,严再兴被俘至南京殉难。在这次战事中,泰州军民牺牲5000余人。

为抵御明军南犯,张士诚曾在渔行村北面的水荡子里开挖八卦阵,形似垛田。明军来犯时被挡在了八卦阵外面,寸步难进。

康发祥“海陵竹枝词”《古诗咏渔行》之三曰:

港口南来隔岸高,形同八阵寓兵韬。

士诚创与开平创,万户千门擘画劳。

康自注:“港口南来高岸,水四通八达,万户千门,舩户生者入其围,几不得出,是即鱼腹浦之八阵图也。或以为张士诚设。按士诚之平江割据,泰州未尝留念,似非张所设,乃为常开平设似较有理。”注文中常开平即常遇春。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七月七日(8月9日),病卒军中,年仅四十岁,追封开平王。

关于渔行村垛田的形成,在百姓中还有一种说法:明代官任泰州的福建人方岳所撰之《游新城佑圣观》诗中有“圩岸有田都种秫,野塘无处不生莲”句。“圩岸”传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抗金名将张荣所筑,俗称八卦阵。张荣原系山东梁山泊起义军,在岳飞岳家军南撤后,曾在海陵之北、兴化东面的缩头湖大战金将挞懒,致金兵“溺水而死或陷于泥淖者不可计”,损兵折将5000余人。此次战事,《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大金国志校证》卷七均有记载。缩头湖战役使张荣水军为南宋朝廷所重视,将其招附入宋军,任命张荣为泰州知州,将长江口一带的防务交给了张荣水军,继续进行抗击金军的斗争。张荣遂于绍兴二年(1132)任知泰州。为表示对这支梁山泊起义军的纪念,人们将缩头湖改为得胜湖。

笔者以为,渔行村北面的垛田如系元末明初筑成,则为张士诚所设较为可能。从垛田“形同八阵寓兵韬”的地形地貌分析,其主要功能是战争防御,而非进攻。常遇春为了夺取海陵,是不可能为自己设置进军障碍的。而张士诚为了防御朱元璋派兵进犯,构筑垛田,布阵八卦,是为常理。至于垛田究竟是南宋张荣所筑,还是明末张士诚建造,几百年前的清人尚且说不清楚,今天的我们就让其存疑吧。

苍海桑田,地覆天翻。当年的“圩岸”、“隔岸”变成了垛田,种上了油菜、粮食。而今,八卦阵不见了踪迹,垛田也无处寻觅。然而,历史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八卦阵、垛田虽然在地表上消失了,但它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人间。现在渔行村周边,主要是北部地区原来是垛田的大片庄稼地就有黄垛、刘垛、陈家垛、梅家垛、洪家垛、李家垛、孙家垛、徐家垛,等十多处以“垛”谓名的村庄。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