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快下班时,门诊一下子来了三个初中学生,都有父母陪伴,在候诊的时候,不时听到母亲在骂孩子。后来经过询问知道,原来他们是一个学校的,小陈那天在班上用刀片割手腕,被老师发现,于是在学校排查,发现不少这样的孩子,于是老师通知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来就诊。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发现他们目的各不相同,小陈是因为看到同桌在手腕上刻字,那天正好不太好就想模仿一下,正好被老师发现了,而女生小李则是有一段时间了,因为母亲比较严厉,学习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时不敢向父母倾诉,所以就割手腕来用“身体的疼痛缓解心情的烦躁”。
这两年我们在门诊遇到这样的自伤的青少年越来越多。18岁的小李是一个高挑漂亮的女孩,她第一次来到诊室的时候,主诉是睡眠不好,但是我一眼就注意到她的右手腕上的伤口,她告诉我这两年多来情绪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感到自己好像没有知觉了,于是就用刀割手腕,好像也不觉得很疼,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所以手臂上的伤口基本就没断过,纵横交错、深深浅浅,除了手臂,大腿上也有很多伤口。她自己表示“我不是想死,就是不知道怎么办,只有这样有点疼痛我才觉得自己还活着。”小高是某高校的学生,去年底失恋后心情非常糟糕,于是他的手臂遭了殃,只要想到女朋友就会在手臂上用烟头烫、用刀割,整个左臂惨不忍睹。
他们这种行为叫非自杀性自伤,也称蓄意自伤,往往开始于成年早期,发生率在青少年人群中在13%-45%,常见的方式包括用刀片等尖锐物体切割皮肤、烧烫皮肤、打自己、撞头等,最多见的就是割伤手腕皮肤活用烟头等烫伤皮肤,而且发生次数多在数次到数十次。
非自杀性自伤并不是想结束生命,动机一般包括:惩罚自己;得到关注;处理愤怒或压力。上面提到的小李她的动机就是表达自己的情绪,缓解情绪压力。
非自杀性自伤的危险因素包括:早年丧失父母、被遗弃或被虐待、人际关系不佳、环境适应不佳,有些可能是患有抑郁症、焦虑障碍、物质依赖或者人格障碍。这些构成了易感素质,如果在一些外部的应激事件的激发下就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在我们接待的青少年中有些是单亲家庭,有些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遇到问题得不到帮助,所以靠自己来缓解压力。有些父母过度重视学习忽略孩子的内心,在孩子升学后或者重新分班后不能适应的时候未能及时关注,给予帮助,所以他们情绪无处发泄,从而出现自伤。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向周围其他人学习而产生自伤。这类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人际沟通和调节能力欠缺,自我的认知及调节能力不足。
对于这类人群家人要及时发现,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评估,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不同,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及时解决他们的内心冲突,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对于有严重抑郁的,要结合药物抗抑郁治疗,防止悲剧发生。(作者:精神科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