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所展出的近400件实物,均是与梅兰芳先生艺术生活相关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未曾面世的珍稀藏品。此外,还展出近600张相关图片。
展览分为8个单元,从梅兰芳先生的家世生平和艺术成长、精神意趣和家国情怀、艺术的影响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与成就,从中感受到梅派京剧艺术茁壮的生命力,藉此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向学习梅兰芳先生学习,成为“人民艺术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浙江盐务官员和商人将徽班“三庆班”送入京城献艺。此后,徽班相继进京,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具影响力,并称四大徽班。徽班与当时在京的秦腔、弋腔、汉调、昆曲等相互影响借鉴,在剧目、唱腔、表演诸多方面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该单元主要呈现京剧的形成时期,为整个展览的序篇,以核心展品《同光十三绝》体现梅兰芳祖父梅巧玲所处时代的戏曲发展生态,既是对京剧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梅兰芳先生家世介绍的铺垫。
梅兰芳先生1894年诞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景龢堂梅氏。八岁(1902年)开始学戏,十一岁(1904年)登台,1912年,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在北京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大放异彩,从此“梅兰芳”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字。
该单元由“梅门四代”、“艺承明师”“鹤鸣初声”“沪上成名”四个部分组成,主要表现梅兰芳大师的家世生平。
梅兰芳先生第一场赴沪演出时与戏院签订的合同
张国华先生摄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梅兰芳先生编演了多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京剧表演、舞台、服饰、容妆、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经过不断的探索,梅兰芳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了崭新的高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该单元由“笃学精进”“守正开新”“艺领群芳”三个部分组成,展览了梅兰芳先生改良的虞姬古装衣、《四郎探母》《一缕麻》剧照、虞姬双剑等展品,主要体现梅兰芳的艺术成长。梅先生秉持守正创新的戏曲从艺初心,一直致力于创编新戏,将大量精力投注于对戏曲服化道的创新,这些展品无一不彰显出梅先生对美的见解和对时代的引领。
“缀玉轩”是梅兰芳先生早年居所的雅称,它是一个物质空间,也是一个文化空间,吸引各方英才,切磋琢磨,品艺论道,承载着梅兰芳先生的意趣,培塑着梅兰芳的精神,成为梅兰芳文化符号。
该单元以梅兰芳居所“缀玉轩”为主题,由“居缀玉雅处”“集生活妙趣”“友名贤雅士”“以妙笔绘意”“挥刀剑塑形”五个部分组成。
鸽哨(梅兰芳先生用养鸽子来锻炼眼睛的神采)
张国华先生摄
该单元由“文化使者”“两渡东瀛”“访美之旅”“访苏游欧”四个部分组成,展现梅兰芳艺术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先行者。自1919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演出,不为稻粱计,而以弘扬文化重,彰显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戏曲艺术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和接纳,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
左:难达婆薮《洛神》 布面油画,来源于网络
右: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来源于光明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先生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一批抗敌救亡、抵御外侮的戏,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热情。1938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梅兰芳蓄须明志,坚决不登台演出,而绘画成了他那个时期艺术情志的主要寄托。
该单元重点呈现梅兰芳的家国情怀,由“演剧醒世”“蓄须明志”“丹青不渝”“艺德留芳”四部分组成。
在“梅骨傲风雪”单元,可以看到梅兰芳先生的书画作品《春消息》《松柏有本性》《和平鸽》等。这些书画创作风格清丽脱俗,不仅笔法俊逸高雅,一笔一画、一枝一叶中更让游客看到了梅先生为人处事从容谦和的风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梅兰芳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创排出最后一部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
该单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生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的事迹,以及党和政府赋予梅兰芳先生的荣誉,由“新的使命”“踏歌而行”“和平外交”“泰州寻根””“宣誓入党”“再攀高峰”六部分组成。
作为一代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传承与经验总结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将挖掘和培养戏曲人才、传承梅派艺术视为一项重要工作,为戏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梅兰芳虽已离开我们六十年,但其艺术与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该单元展现了梅兰芳在发扬传统艺术精神,培养后学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由“梅艺传承”“梅学构建”“梅韵新奏”三部分组成。
在展览最后一个单元中,梅兰芳先生1917年获得的“剧界大王”纪念章与2019年被授予的“最美奋斗者”奖章交相辉映,令人感慨万千。在逝世60余年后,梅先生的艺术魅力与品格光辉仍能给世人带来丰厚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