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由于疫情影响大家都上起了网课,但长时间盯着屏幕看想必多少有些疲劳,不如利用空闲时间一起做一些数学实验吧!这既是放松的好游戏,还能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同时又可以改变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刻板印象。
不过你肯定会好奇,什么?数学还可以做实验?当然可以,数学实验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就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无处不在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的主旨思想是在“做”中学习、“做”中感悟,“做”中有所收获,然而此时此刻,你已经可以开始“做”起来了。比如,请大家先闭上眼,然后在家里摸摸看,你能摸到哪些几何体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如果进一步深入的话,你可以试着说说看这些几何体的构成要素,并寻求不同几何体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吗?一个看似简单、易于操作的小实验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多重感官,以一种手脑并用的沉浸式探究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几何场景中,全身心地体会数学的乐趣与魅力。再比如,开学时,每个年级的数学教材都配套发了一本《数学实验手册》,这里面有丰富的数学实验素材,如利用长方形纸片“折平行线”、利用方格纸与平移的相关知识“制作微型动画片”、选择不同长度的硬纸条“搭三角形”、根据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卡纸进行“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很多实验看似只是手工制作,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你的观察、猜想、质疑会在不经意间将浮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思考,使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式的体验中感悟感受数学研究价值、丰富数学视野。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是十分严谨的逻辑科学,是数学大师欧几里得所提倡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是基于实验的实践科学,是一种合情的、非完全归纳的科学,数学实验能从整体的角度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能让我们养成爱钻研的好习惯。
数学不只是刷题还有体验。“数学不能只讲定义、公式和定理,数学学习还要注重人文内涵。”在第十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仪式上,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李大潜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教授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把数学当成是一堆冰冷的公式与定理,但其实数学是有温度的,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有血肉联系的,只讲知识不谈精神,只说技巧不看思想,我们就无法看到数学的根到底扎在哪里。要感悟到数学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体会到是人类文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柱,需要大家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慢慢体会。比如,模拟“割圆术”求圆周率的实验让我们体会到极限思想的同时,也真实感受到了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的坚持与初心;在重复对折纸片观察厚度的实验中不仅能将幂运算具象化,还能培养我们的估算能力并发展数感。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正是改变,在智能化、数据化的今天,知识在迅速地更新迭代,如果数学学习还停留在公式记忆或者题海训练,那么大家是无法迎接这个世界带给我们新的挑战的,唯独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才会使我们的素养逐步得到提升,观念逐渐得到开拓。
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随后才可以成为科学求知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跳过了这样的精神成长过程,仅仅将研究视野囿于实体知识的获取,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拿来主义,是无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富有生机与感情的人。数学实验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统筹能力与创造能力,由变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实验从设计到实施、从讨论到合作,都将我们的“精神素养”无限放大,这其中包含了个体的学习品格、社交风格、统筹规划能力等,通过数学实验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在探究、合作、讨论中感悟研究价值并获得成长,这样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专家结论,更多的是专家思维,是一种能够应对真实情况不变的应对能力。
在家的小伙伴们还等什么呢?快快动起手来,体会数学实验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让数学实验成为我们的“精神游乐场”吧!
你的数学实验伙伴 周炼
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