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患儿的状态很差,已经到了浅昏迷状态,必须尽快住院进一步诊治,不能再拖下去了。”四院儿科主治医师徐健莉表示,他们迅速为小宇做血气分析等急诊检查,发现有严重的酸中毒、高血糖,随后又进行了快速血糖和血酮的检查,数值分别达到了33和5.8毫摩尔每升,而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尔每升,这指向了一个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随时会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
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血中的酮体含量很少,但在饥饿、高脂低糖饮食及糖尿病时,脂肪消耗增加,导致酮体生成增多。若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增加,称为酮血症;当超过肾脏回收能力时,则尿中出现酮体,称为酮尿症。临床上统称为酮症。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缺乏胰岛素时,人体组织和细胞没有办法有效利用和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促进脂肪的分解,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的酮体。酮体在体内蓄积以后就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它起病迅速,严重的时候可危及生命。
如此低龄且起病急的小糖尿病患者,儿科医护人员头一次遇到,确定病情后他们立即展开抢救。
补液支持是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这时候患儿已经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其脱水程度、血压、血糖、电解质、心脑血管情况来调整补液量。另一条静脉通路用于小剂量、持续地滴注胰岛素。经过约24小时的奋战,小宇病情有了明显改善,酸中毒、脱水等症状得到纠正,入院后第三天,患儿尿酮体转阴,其间不断调整胰岛素量,于十天后顺利出院。
在为小宇抢救的同时,儿科护理人员也为其父母进行了血糖检查,发现小宇妈妈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情况还比较严重。医生与患儿家属沟通,追问病史时,小宇爸爸这才回忆起,前段时间儿子经常口渴得厉害,需要大量喝饮料解渴,未曾想到是病情发作的迹象。据悉,酮症酸中毒在发病之前,会有多尿、烦渴多饮、乏力症状的加重,同时伴有食欲减退、嗜睡、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容易与胃肠道疾病混淆。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发现小宇的家庭比较困难,且目前只有父亲能够照顾治疗中的孩子。考虑到这些情况,儿科联合内分泌科为小宇减免了一些治疗费用,另为其配备了血糖仪、胰岛素笔等,尽可能减轻其家庭负担。出院前,四院儿科主任刘麒彦再三叮嘱小宇的父亲关于胰岛素注射、定期监测血糖、饮食控制等注意要点,鼓励他们正视疾病,积极参与治疗。
刘麒彦表示,儿童糖尿病并不少见,4-6岁和10-14岁是发病高峰期,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近年来,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五,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年平均增速最高达34%,发病呈低龄化趋势。儿童一旦被1型糖尿病盯上,就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当出现类似症状时,应该尽早去医院检查,规范治疗,避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样的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