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团泥巴能捏出整个中华!”5月22日,海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守护文化根脉,培育未来传人”为主题,举办儿童节传统文化研习实践活动。活动聚焦非遗文化宣讲与泥塑技艺实践,通过理论讲解、手工创作与互动问答,引导青少年在触摸文明脉络中树立文化自信。 活动以“中华文化传承密码”主题讲座拉开序幕。非遗传承人杨老师以“从泥塑到青铜器:泥土中的华夏文明史”为题,通过三星堆陶俑、兵马俑等文物图片,向孩子们讲述泥土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泥土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是文明记忆的保存者。”杨老师还展示了出土文物中的植物纤维残留,揭示古人“就地取材、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在“节气与民俗”互动环节,杨老师以《荆楚岁时记》为引,解析清明捏面燕、冬至捏福袋等传统泥塑习俗背后的农耕智慧。“为什么泥塑要掺入棉花?”“古人为何用泥塑祈福?”孩子们争相回答,现场气氛热烈。 “梳子能压出铠甲纹路,当年兵马俑的鳞片就是这么刻的。”在实践环节,杨老师将梳齿斜压进陶土,瞬间凸起十道棱线,围观的孩子发出阵阵惊呼。随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自己的创作,木槌敲击陶土的闷响、塑料垫板上揉捏泥团的窸窣声、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交织成一片…… 海阳社区党委书记金娟表示:当孩子们用泥巴复刻文明印记时,他们不仅是在学习技艺,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这个儿童节,海阳社区用质朴的泥土,为孩子们浇筑出通向文明源头的桥梁,而这些承载着童真与创意的作品,也将成为海阳社区的文明标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