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23|回复: 0

泰州古镇古村史:罡杨镇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2827

主题

2828

帖子

3358

积分

发表于 江苏泰州

Rank: 8Rank: 8

积分
3358

罡杨镇历史沿革

一、古代罡杨

罡杨镇在泰州城西北方向十多里路,下辖夏庄、西冯、东楼、罡门、纯垛五个村和冯官、杨庄两个社区。今罡杨镇地域在古代一直隶属泰州(海陵)。

泰州是淮东古城之一。据海安县青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

夏、商时(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属扬州;

春秋时(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属吴、越;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属楚,时称海阳;

秦时(公元前221年一前207年)属东海郡(一说九江郡);

汉初吴王濞在此设置粮仓,名“海陵仓”;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

东晋时(公元317—420年)一度改称海阳县;

唐高宗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称吴陵县,武德七年复称海陵县;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取通泰、安泰之意升海陵县为泰州;

北宋时(公元960—1127年)称泰州军,南宋时(公元1127年—1279年)复称泰州;

元时(公元1279一1368年)称泰州路;

明、清时期(1368—1911年)称泰州,属扬州府。

在今罡杨镇地域内,最早出现的村庄可能是罡门,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秦汉以前,罡门称为“江门”。泰州著名文史学者周解冰在考述古海陵的成因时,指出当时有一段夹江,就在今天的罡杨镇罡门村附近向东注入大海。江水和海水在这里交会,因为这里扼守江海门户,故而称作“江门”。

西冯、冯官、杨庄的历史至少有七八百年。在这三个村庄都曾挖到数量不等的古井,井砖弯弯的,有公母榫,是典型的宋代古井。

根据各村的有关家谱,明朝初年洪武赶散,将大量人口由江南迁往苏北。一批批百姓被安置在今罡杨镇地域内的各个村庄。

今罡杨镇地域,清朝时期有十个村庄,成书于1827年的《道光泰州志》,其卷之二“疆域”记载:泰州“正西隅”有五个村庄:官庄、东冯庄、西冯庄、易家楼、夏庄。泰州“西北隅”有五个村庄:杨家庄、罡门庄、管家舍、潼头庄(今纯垛)、刘家舍(在纯东),没有赵家舍。这是罡杨镇内村庄名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冯官庄则有稍早一点的嘉庆年间的本村《吉祥庵碑文》记载。

112157bbwbyms3mmnbpb7w.png

《道光泰州志》泰州“正西隅”

112157rk29292kpe9r2rce.png

《道光泰州志》泰州“西北隅”

赵家舍的历史大约100多年,不超过200年。到了1931年的《民国泰县志稿》才有“赵家舍”的记载,这时候已经没有刘家舍了。说明刘家舍此时已经合并到纯垛,今纯东仍然留下了“刘东”“刘西”两个地名。

西冯村古称“冯家庄(冯庄)”。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向东迁移,东边的称为东冯庄,西边的称为西冯庄。夏庄古称“下庄”,其原因是村庄在界沟河的下水方向,到1925年和1948年的《民国泰县地图》上还有“下庄”的记载。罡门则有“岡门”(宣统《续纂泰州志》)和“缸门”(1934年《民国泰县地图》)两个别称。

古时候,今罡杨镇地域隶属泰州招贤乡。招贤乡管辖泰州城西北部的大片农村,西到樊汊(今属江都),北到宁乡(今属兴化陈堡)。出泰州招贤桥就进入招贤乡。民国时期,在樊汊镇还看见北圈门上方的“古招贤里”石额,落款是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古代乡的范围较大,乡下以数字编为“几都”、“几里”。今罡杨镇地域隶属泰州招贤乡,都、里数目不详。


二、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泰州改称“泰县”,总人口108万,划为城市、港口市、梅兴市、姜堰市、海安市、坂埨市、小纪市、樊汊市8市和孙家庙、张家坝、庄家桥等40乡。夏庄(下庄)隶属泰县庄家桥乡;西冯庄、东冯庄、易家楼、官庄隶属泰县孙家庙乡;杨家庄、罡门庄、管家舍、潼头庄、赵家舍隶属泰县港口市。

112158pcazj7l7faazbalw.png

民国初期泰县8市40乡图:港口市、孙家庙乡、庄家桥乡

1916年,泰县分港口市西南角增设“杨家庄乡”,管辖村庄数目不详(推测至少包括杨家庄、罡门、杨西舍)。这是杨家庄第一次设乡,杨家庄设乡的历史距今已经100多年了。这时候,夏庄(下庄)隶属庄家桥乡;西冯庄、东冯庄、易家楼、官庄隶属孙家庙乡;管家舍、潼头庄、赵家舍可能隶属杨家庄乡,也有可能隶属港口市。

112158rt8toa99aoxx9o44.jpeg

1916年《民国泰县地图》地图:

泰县分港口市西南角,增设“杨家庄”乡

据《民国泰县志稿》记载:1926年,泰县分为15个区,港口为泰县第12区,港口区设区属镇7个,区属乡23个。其中,夏庄隶属庄夏乡;西冯庄、易家楼隶属董冯乡;东冯庄、官庄隶属冯官乡;杨家庄隶属西杨乡;罡门庄隶属罡门乡;管家舍、潼头庄、赵家舍隶属潼头乡。潼头庄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改称纯垛,最早的纯垛见之于1931年出版的《民国泰县志稿》。

112158d58g53w4n55cttnn.jpeg

《民国泰县志稿》:庄夏乡、董冯乡、冯官乡

112158a5ppopeezodb5me1.jpeg

《民国泰县志稿》:西杨乡、潼头乡、罡门乡

1934年,民国泰县由15个区调整为10个区272个乡镇。泰县城(泰州)及周边为第1区,港口为泰县第9区,小纪为泰县第10区。其中纯垛、管家舍、赵家舍属第10区(小纪区)野潼乡;杨家庄、缸门(罡门)隶属第9区(港口)罡杨乡;官庄、东冯、西冯、易家楼属第1区二冯乡;夏庄隶属第1区庄夏乡。

112159xo5y2gm7n1mxy2mp.png

1934年民国泰县地图:第一区、第九区、第十区交界处

据1946年《民国泰县地图》记载,纯垛、管家舍、赵家舍属泰县第9区(港口)野潼乡;杨家庄、缸门(罡门)隶属泰县第9区(港口)罡杨乡。官庄、东冯、西冯、易家楼隶属属第1区二冯乡;夏庄隶属第1区庄夏乡。

112200f6tbku5pm9bmuu9f.png

1946年民国泰县地图:野潼乡、罡杨乡、庄夏乡、二冯乡

1947年,杨家庄、罡门、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港口区罡野乡,罡野乡乡长于跃庭是罡门人,副乡长苏维汉是纯垛人(后期,罡野乡实际上为共产党领导的江都县委管辖。)。冯官、东冯、西冯、易家楼隶属第1区五权乡;夏庄隶属第1区庄姚乡。

112201oiw9vc4m9dqziztj.png

1948年民国泰县地图:罡野乡、庄姚乡、五权乡


三、解放以后

一、1949年3月3日——1950年10月隶属泰州。

1949年,1月22日泰州市成立,3月3日,接受五权乡、庄姚乡、罡野乡,成立泰西区。冯官、东冯、西冯、易家楼隶属泰西区五权乡,夏庄隶属泰西区庄姚乡,杨家庄、罡门、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泰西区罡野乡。

其后不久罡野乡分为罡杨、野潼、许野、刘李四乡。罡门、杨庄隶属罡杨乡;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野潼乡。1949年6月,泰州市内区划调整,罡杨、野潼、许野、刘李四乡划归港口区。至此,港口区1镇8乡:港口镇、港口乡、唐甸乡、环溪乡、淤溪乡、罡杨乡、野潼乡、许野乡、刘李乡,

1950年5月,泰州、泰县合并为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市。

二、1950年10月——1957年12月,分北部、南部两种情况说明。

A、北部的杨庄、罡门、管舍、纯垛、赵舍,7年一直隶属泰县(姜堰)

1950年10月,泰州、泰县分治,泰县县政府驻姜堰,罡杨乡、野潼乡随港口区一起归泰县(姜堰)管辖。泰县辖16区203乡镇,含港口区1镇9乡:港口镇、朱庄乡、唐丁乡、上靳乡、杨庄乡(靠近淤溪)、淤溪乡、罡杨乡、野潼乡、许野乡、刘李乡。罡门、杨庄隶属罡杨乡;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野潼乡。

1955年以后,成立西杨、新罡、管舍、纯垛等高级社。

B、南部的冯官、东冯、西冯、易家楼、夏庄,中间有两年隶属泰州(海陵)。

1、1950年10月—1952年6月15日隶属泰县(姜堰)

夏庄隶属泰县泰西区夏庄乡。1951年3月,夏庄乡更名为武马乡。冯官、东冯、西冯、易家楼隶属泰县泰西区二冯乡。

2、1952年6月16日—1954年11月11日隶属泰州(海陵)

1952年6月16日,冯官、东冯、西冯、易家楼(解放初期更名为西楼)、夏庄随泰西区划归泰州市。夏庄隶属泰州市武马乡。冯官、东冯、西冯、西楼隶属泰州市二冯乡。

3、1954年11月12日—1957年12月20日隶属泰县(姜堰)

1954年11月12日,泰西区9乡(秦堡、鲍徐、靳桥、张夏、姚斗、森森、孙庙、二冯、武马乡)划归泰县。夏庄隶属泰县武马乡。冯官、东冯、西冯、西楼隶属泰县二冯乡。

1955年以后,成立武马高级社、二冯高级社。

1957年2月,泰西区调整为洋桥、二冯、森森、张夏、北桥、西寿、寺巷7个乡。夏庄隶属泰县洋桥乡;冯官、东冯、西冯、西楼隶属泰州市二冯乡。

三、1957年12月——1964年9月隶属泰州。

1957年12月,今罡杨镇地域全部划归泰州市。罡门、杨庄隶属泰州市罡杨乡;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泰州市野潼乡。夏庄隶属泰州市洋桥乡;冯官、东冯、西冯、西楼隶属泰州市二冯乡。

1957年12月28日,泰州市调整为15乡1镇1农庄,其中有港口镇、纯垛乡(罡杨乡、野潼乡合并)、里华乡(刘李乡、许野乡合并)、郑冯乡、洋桥乡、九龙乡。罡门、杨庄、管家舍、纯垛、赵家舍隶属泰州市纯垛乡;冯官、东冯、西冯、西楼隶属泰州市郑冯乡;夏庄隶属泰州市洋桥乡。

1958年泰州市15乡1镇1农庄调整为7个人民公社。

1958年9月15日泰州市第一个人民公社洋桥人民公社成立,管辖原郑冯乡、洋桥乡、九龙乡。官庄隶属泰州市洋桥人民公社。此时的官庄、东冯、西冯、西楼等村曾短暂合称为红旗大队。夏庄、马家楼、黄家厦等短暂合称红光大队。不久以后(具体时间不详),官庄称为官庄大队,东冯称为东冯大队,西楼称为西楼大队,夏庄分为夏南、夏北两个大队,西冯分为西冯、冯南、西桥三个大队。

纯垛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18日成立,管辖范围较大,南到罡门杨庄、北到下溪塔岳,东到左舍葛舍、西到江都地界。其时,由于“一大二公”,越大越好,罡门、杨庄短暂合称纯垛公社第一大队,纯垛、管舍、赵舍短暂合称纯垛公社第二大队。

不久(具体时间不详),管舍称为管舍大队,赵舍称为赵舍大队。杨庄分为杨南、杨北两个大队,罡门分为罡东、罡南、罡西、罡中四个大队,纯垛分为纯东、纯西两个大队。

1958年年底,由于挑新通扬运河,洋桥人民公社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官庄、西冯、东冯、西楼、夏庄划归泰州市纯垛人民公社。

1959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为1958年12月20日),泰州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泰州的8个公社和泰县的14个公社调整为15个公社,今罡杨镇地域隶属泰州县纯垛公社。

1959年3~5月,泰州县15个公社分为36个公社,纯垛人民公社分为杨庄、里华两个公社。杨庄公社第一任书记杨智,里华公社第一任书记熊达成。杨庄公社管辖范围为今罡杨镇地域,分为18个大队。杨庄大队为泰州县杨庄人民公社驻地。

1960年4月,泰州又调整为33个公社,其中含杨庄人民公社18个大队。

1962年,泰州、泰县分治,泰州市辖13个人民公社,其中含杨庄公社。

四、1964年9月——2008年9月隶属泰县(姜堰)。

1964年9月寺巷、鲍徐、野徐、塘湾、白马、港口、朱庄、淤溪、里华、杨庄、泰东、泰西12个人民公社划归泰县。

六十年代后期(具体时间不详),冯官大队更名为东方红大队;管舍大队更名为卫东大队。

1982年1月,杨庄人民公社更名为罡杨人民公社(因杨庄公社与扬州地区江都县杨庄公社重名)。1982年2月13日,夏北大队更名为夏扬大队,东方红大队更名为冯官大队。同年,西冯、冯南、西桥三个大队合并,称为西冯大队。

1983年4月29日,罡杨人民公社更名为罡杨乡。不久,所属16个大队改为16个村。1990年10月29日,西冯村分为西冯、冯南、西桥三个村,罡杨乡又变成18个村。

2000年5月18日,罡杨乡改为罡杨镇。

2001年4月29日,罡杨镇18个村合并为7个村:杨庄村(杨南、杨北)、夏庄村(夏南、夏扬)、西冯村(西冯、冯南、西桥)、东楼村(东冯、西楼)、罡门村(罡东、罡南、罡西、罡中)、纯垛村(纯东、纯西、卫东、赵舍)。

五、2008年9月至今,隶属泰州市海陵区

2008年9月3日,罡杨镇划归泰州市海陵区代管。

2009年5月15日,罡杨镇正式划归海陵区管辖。

2010年8月,杨庄村撤村建居,改称杨庄社区。2011年,冯官村撤村建居,称冯官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