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北,稻河与凤城河之间,北山寺街的青砖小巷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早晨炊烟袅袅,黄昏灯影斑驳,居民的生活节奏与街巷的古韵交织成一幅温柔的老城画卷。
如今
这片古老历史地段又多了一个新身份 江苏省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
海陵区系今年唯一上榜的市区 一条老街
何以成为“省级试点”
答案
藏在它的“自我更新”里
北山寺街的独特,不止在于老房子,还在于它完整的生活体系与文化脉络。 北山寺街历史地段,静卧海陵城北,东望青年路,南邻海阳路,占地约10.17公顷,拥有完整的明清“井”字形街巷肌理,街区内现存7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不可移动文物、4条历史街巷以及大量传统民居,构成了一条“活着的历史长廊”,烟火气与历史文化在此世代交织。
区住建局坚持“小尺度、渐进式”的理念——修一条巷、通一根管、亮一盏灯,都是尊重历史、改善民生的行动。
为了确保“修旧如旧”,项目引入了“街巷共议制”:居民、规划师、设计师同桌商议。实施过程中,整合全区资源,深入挖掘北山寺街的文化脉络,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居民走进历史、参与保护。街区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共同缔造”的过程中诞生。政府的“有形之手”和群众的“勤劳之手”,共同编织出这座城市的文化韧性。
城市更新的常见模式,是“政府主导、整体改造”,而北山寺街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居民自主更新”。 这里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标准化模板。住建部门退一步,搭建制度“框架”,居民上前一步,成为街区更新的“主人公”。在全市率先出台《历史文化街区内保护性建筑自主修缮审批实施方案(试行)》,简化审批、奖补资金、技术指导“三箭齐发”,让老百姓敢修、能修、会修。一面老墙修旧如旧、一处宅院活化利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居民的智慧与感情。当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保护”,街区的生命力才真正得到延续。
北山寺街的成功试点是海陵在历史文化保护道路上的坚实一步。在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海陵吹响全力焕新“文化古城”的号角,区住建局将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复兴,让历史底蕴在创意转化中迸发现代魅力,使文脉传承与市井烟火在街巷间和谐共鸣,雕琢人文荟萃的魅力之区。
供稿:名城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