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度过了潮湿的初伏 炎热的中伏 还有意犹未尽的闰中伏 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
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 天气渐渐变凉阴阳变化的交替点 更是冬病夏治的末班车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养护 为三伏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末伏养生,最重要的是祛寒湿,护阳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末伏时白天温度高,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逐渐增加。需要注意少吃冷饮,少吹空调。 开空调时,气温不要低于26℃。最好选择电风扇、扇子、开窗通风等取凉方式,避免损伤体内阳气,积聚寒湿,形成寒湿、阳虚体质。 可以适量户外运动,振奋阳气,促进脾气运化。(户外运动以微微出汗即可)。 秋季是非常合适的“进补期”,但在进补之前的末伏阶段,应当先去调理脾胃。 经历过夏季的高温天气和大量排汗后,人体大多都处于虚损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如果这时候进补,容易加重脾胃负担,有害无益。 末伏调理脾胃,以健脾利湿为主。可以适量多吃山药、小米、扁豆、豇豆、红小豆等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另外,也可以吃一些鸡蛋、豆制品、鸡鸭鱼肉等优质蛋白。 经历过高温天气后,人体流出大量的汗,津液流失,气也随之而泻,普遍气血亏虚,因此末伏补气血非常重要。 饮食方面多食用红枣、桂圆、当归羊肉汤、乌鸡汤、红豆等,能够补益气血。
平时多参加户外活动。适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慢跑、骑自行车等,会提高身体素质,有助气血运行。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抓住三伏小尾巴,调理体质不发愁!
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盛,尤其是“三伏天”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 通过穴位贴敷温阳散寒药物,温阳补土,祛除寒邪,温通血脉,激发元阳,达到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的目的。可以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缓解临床症状,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便秘等胃肠疾病;脾胃虚寒等所致的体虚乏力、面色萎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等。
中药养生茶也称中药代茶饮,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选用合适中药组成方剂,将药物经加工制成粗末状或方块状后再用热水冲泡或煎汁后当茶一样,不计时候,频频饮用,以此来防治疾患,达到治疗、养生保健和调理的作用。
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可见,夏季也是适合机体调补的季节。《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以补气、补阳为主,可使精气保藏,固摄阳气。 人体之阳主要来自于先天之本肾以及后天之本脾胃,当我们说到阳虚之时,通常指的是补脾和肾之阳虚。夏季膏方适用于脾胃虚寒等所致的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等。在阳气较旺的夏季,吃一些温补膏方,顺势调治,补正气、扶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尤其使得一些在感寒后容易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得到恢复。
三伏灸又称三伏天灸疗法,也称“药物发泡”灸法。“三伏灸”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对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胃痛、胃炎、咽炎、气管炎、哮喘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
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除了有香料,还有根据人的体质配制的药物,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这种"未病先防"的方式,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如今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会出来刷一次存在感。其实,四时八节都可以佩戴香囊 这既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今年的冬病夏治渐尾声, 祛寒气、补阳气, 固本在末伏。 泰州市中医院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