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办跨境结算,填表格、跑银行得折腾好几趟;现在用手机银行传资料,不仅快,进度还能实时看。”国庆前夕,泰州一家外贸企业的王女士,通过“线上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顺利完成50万美元结算业务。这看似寻常的便捷体验背后,是中国银行泰州分行数字金融转型的深刻“蝶变”,更是金融服务从“技术堆砌”走向“价值深耕”的生动缩影。
回溯过往,泰州分行的数字化探索曾面临“有技术无体验”的困境。彼时,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虽已搭建,但功能分散、流程繁琐,本质上仍是“线下业务的线上复现”。企业办理复杂业务,依然要往返银行;群众享受金融服务,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如何让数字化真正贴合客户需求,从“功能叠加”升级为“价值创造”?一场全方位的转型就此拉开序幕。
转型的突破口,首先落在机制与人才的重构上。泰州分行打破部门壁垒,成立“数字金融专班”,整合科技、业务、风控等领域力量,组建复合型数字人才队伍。从客户需求收集,到解决方案设计,再到落地推广优化,一套闭环机制让数字化转型有了“制度骨架”与“人才血肉”。在此基础上,分行深耕场景服务,用好数据分析,将金融触角延伸至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针对代发薪客群推出“薪喜食堂”,177家企业的6.5万名员工享受到多元化服务;聚焦新市民、烟商群体,定制专属金融方案,持续解决其消费与经营难题。每一次数据分析的研判,都伴随着一次服务的落地,让数字技术成为服务民生、助力经营的“暖心工具”。
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更让数字化转型有了“精准内核”。依托智客平台的模型与算法,泰州分行做好客户分析画像,对1650产业链持续做好研究。通过整合企业工商、司法、税务、知识产权等数据,梳理出地区特色产业链关系网络,将上下游企业紧密“串联”——既精准定位需要支持的企业,又为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提供靶向服务。截至目前,已有6.67万户企业接入产业链服务,其中1600多户获得授信支持。而“双创中心”的人工智能外呼系统,更让服务实现“主动上门”。今年国庆前,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某小微企业有跨境业务需求,第一时间推送“跨境结算优惠+汇率避险工具”组合方案,让企业在关键时刻享受到“雪中送炭”的精准服务。
“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让技术贴着客户的需求走,让服务更精准、更有温度。”泰州分行个数新军田羚的这句话,道出了转型的要义。从企业手机上的轻点操作,到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从群众办事的“少跑腿”,到金融服务的“多上门”,泰州分行的数字之变,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让“创新藏在赋能中”释放出服务发展的更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