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针刺曲池、列缺、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足三里穴、中脘、关元穴等穴位,改善流感发热、咳嗽等症状,利于病情恢复。如有头痛症状可选取太阳穴、印堂穴,有鼻塞、流鼻涕症状可加迎香穴等缓解症状。
穴位艾灸:“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结合个人体质,可以通过艾灸关元、气海、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保健穴位,培元固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尤其以雷火灸、脐灸、督灸、葫芦灸为代表的艾灸疗法,对于流感带来的喷嚏、鼻塞、腹泻等症状,有着显著疗效。
穴位按摩:按摩大椎、风池、合谷等穴位,可振奋阳气、祛风散寒、预防感冒。
中药香囊:由苍术、白芷、檀香、艾叶等药物组成的香囊,可随身佩戴或挂于室内、车内,通过香气发挥避秽除浊、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中药足浴:将艾叶、藿香、苏叶等药材煎煮后泡脚,可温经散寒、通筋活络,增强抵抗力。
中医治疗流感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个体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轻症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辨证为风热犯卫、风寒束表、表寒里热、热毒袭肺;重症患者辨证为毒热壅盛、毒热内陷,内闭外脱;恢复期患者辨证为气阴两虚,正气未复。根据各证候特点,结合患者个人体质,分别给予中药汤剂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
银翘散:适用于风热犯卫型流感,症状为发热、咽痛、咳嗽等。
麻黄汤:适用于风寒束表型流感,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
小柴胡汤:适用于少阳证型流感,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此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黄芪、白术等药材以增强免疫力。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运动后及时擦汗,避免受凉。饮食清淡、规律,多喝温水、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保暖防寒:适时增减衣物,提高人体防御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更衣,勤通风。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保持社交距离或戴口罩,避免呼吸道飞沫传播,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的疑似患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坚持体育锻炼,可选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增强御寒能力。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畅情志,加强情志疏导,以改善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情绪。通过读书、听音乐,并配合体育锻炼,也可以通过静坐或静卧,使精神清宁,病气衰去,身心健康。